廣運集團從自動化設備起家,半世紀之後,橫跨半導體、能源與物流。董事長謝明凱強調,以人才為核心驅動,串聯跨域事業與國際布局,為企業奠定百年基業。
1976年,由總裁謝清福白手創立的廣運集團,最初以單機自動化設備起家。近半世紀後,事業不僅橫跨工廠自動化、電子代工、太陽能與第三代半導體,榮登本土智慧自動化領導廠商,旗下也因廣運機械、金運科技與太極能源等公司成立,業務觸角延伸至物流、能源與材料科學,展現高整合力外,亦使產線成業界指標。
2016年,謝明凱接班廣運集團董事長,承接父親謝清福開創的基業。當時他未選擇靠單一產品讓企業持續壯大,而是順沿材料科學與大型量產的管理軸心,如火如荼推動事業版圖橫向開展。
透過廣運機械、金運科技、太極能源三家子公司,廣運逐步涵蓋工廠自動化、電子代工、液冷散熱,以及太陽能電池與碳化矽(SiC)材料研發等領域。這些看似分散的產業鏈,背後實則共享同一套底層邏輯,即以豐富的落地經驗,不斷於各實務場域中轉譯與實踐。
正因如此,長年支撐廣運拓展組織的不只有先進設備,還有能處理跨國挑戰的人才。謝明凱深知,廣攬具備國際移動力,並且選、用、育、留可提出靈活解方的長才,是奠定百年根基的重要養分。
客戶需求轉換,培育跨域能量
廣運除堅守台灣為研發中心,以確保程式在地撰寫、自主可控外,還隨著客戶群聚,先後於越南、泰國、美國設點服務。如此布局,既考驗企業的硬實力,也成了組織人才最嚴苛的實戰場。因為工程師不只得寫程式,還要懂規格切換與零件替代,以因應不同國家維運需求,並隨時回應合規與資安的嚴格要求。
然而,在謝明凱看來危機即轉機,儘管客製自動化系統工程師的培育需時約六年,可一次次的專案淬鍊個人能力之際,也醞釀出廣運長遠的競爭力。
舉例而言,廣運為迎合國際減碳趨勢,開始朝系統整合與服務邁進。於是,在ESG實踐上,早在五年前,廣運便成立熱傳事業部,積極推進水冷背板與CDU液冷監控主機研發,並率先導入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台灣杉二號」與警政署資料中心,後續又擴展至多家民營機房。
期間,謝明凱便意識到,客戶最在意的非自身需求,而是「客戶的客戶」對減碳的壓力。尤其在全球倡議RE100下,跨國大廠紛紛承諾在期限內全面使用再生能源,並要求供應鏈跟進,意味廠商得提出具體方案,以維繫合作關係。
不過,要讓人才保有彈性,組織制度當然得先行。因此,廣運特將終身學習寫入企業基因,每年全額補助兩名員工就讀EMBA,甚至加碼社交零用金,鎖定公司標竿人才來進行培育。如此,既能補足主管職的管理工具與視野,並開啟國際觀;二能爭取人才與異業高管直接對接的機會,創造跨界對話與資源鏈結的契機。當然,謝明凱本人也親身投入在職進修。
這份理念,也在廣運內不斷向下延伸,成為新人養成的起跑點。如廣運導入Mentor導師制,讓新人自報到當日起就有前輩相伴,並於試用期內以任務導向加以掌握職務細節,同時也更理解企業精神,建立出對公司的認同感。
重專才更重通才,跨域協作成主力
只是話鋒一轉,謝明凱明言,在少子化與大廠磁吸效應加劇,廣運真正看重的,還是「對的人」。栽培專才固然重要,但唯有通才能成為支撐團體跨域協作的主力。因此,公司更著重中高階主管的國際判斷力、跨部管理邏輯,以及是否與公司價值觀相輔相成。謝明凱形容,「找人才就像看向量,方向不合會內耗,方向一致,便能加速公司前行。」
而在本土培力外,國際人才培育也是一大補給線。如廣運近年就與國內大專校院合作,優先吸引在台國際生參與產學實習合作計畫,並待其畢業返回母國,再銜接入職公司的海外據點,藉由這一群人熟悉企業文化的跨國棟梁,強化在地服務之際,亦使公司人力網絡更具延展性。
廣運始終致力於徵才、愛才、選才提拔三大環節中,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因為當人才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得以專注於模型優化、流程改良與品質監控,即如同打造「關燈工廠」的自動化系統思惟,企業人才與競爭力就能跨域、跨廠,甚至是跨國流動,使黑暗中運轉的機械,散發出由人才驅動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