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醫界仍未找到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法。安立璽榮生醫選擇迎難而上,專注研發新藥,並憑藉獨特的免疫學研究路徑,兩度獲得比爾.蓋茲與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資助。
看似低調的台北生技園區內,隱身一家由頂尖科學家組成的新創公司。2017年,免疫學博士陳泓愷、長庚大學特聘教授顧正崙,以及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兼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共同成立「安立璽榮生醫」,結合三人多年的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開發原創新藥。成立至今研發團隊已多次獲獎,並受到國內外大型投資機構看好。
陳泓愷自陽明醫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在國際藥廠歷練十餘年。回台後,他與長期深耕免疫醫學的顧正崙、腫瘤學權威楊慕華攜手,立下突破台灣生技業侷限的志向。
「台灣難道只能做代工、罕病或複製別人的藥?我相信,我們有能力做出第一手的科學發現。」陳泓愷自信地說,回台創業的初衷,就是要用世界級的科學研究,為台灣開發原創新藥。
從阿茲海默到白斑症,挑戰醫界難題
安立璽榮聚焦於「精準免疫療法」,透過掌握疾病的免疫機轉,針對特定發炎路徑研發抗體藥物。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團隊開發的免疫調控新藥「EI-1071」正是核心計畫之一。
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與腦部發炎息息相關。安立璽榮研發團隊利用精準影像技術,直接觀測大腦的發炎指標,並搭配免疫學路徑標靶治療,設計出能降低腦神經發炎的藥物。
這樣的設計,可在較少樣本下驗證藥效,大幅提升早期試驗的成功率。
此創新策略,受到比爾蓋茨基金會與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認可,兩度獲得「撥雲計畫」支持,累計資助金額達180萬美元,也讓安立璽榮成為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團隊。目前這項藥物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預計2026年公布成果。
陳泓愷指出,免疫路徑是所有疾病的關鍵。除了神經退化疾病,免疫療法也能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以自體免疫疾病白斑症為例,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伽瑪干擾素」是白斑症的致病發炎路徑,並以此為靶點,開發能調控伽瑪干擾素機轉的藥物,目前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
若研發順利,不僅可造福全球約7000萬名患者,也有機會將此藥物擴大應用至其他由同一路徑驅動的免疫疾病。
臨床環境優勢,台灣有力突圍國際
談及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未來,陳泓愷指出,台灣其實有優越的臨床研究環境。完善的醫療體系與專業人才,加上醫病關係良好,都讓台灣成為跨國臨床研究的首選。不過,與美國頂尖藥廠相比,台灣在資金投入與藥物研發上仍有差距。
同時,台灣也面臨「創新不足」的隱憂。陳泓愷直言,醫療科學進步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只跟隨市場,很快就會被淘汰。正因如此,安立璽榮才選擇以原創研發為核心,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另一方面,近年免疫治療興起,加上AI技術進步,也為新藥研發帶來更多可能。傳統上,抗體藥物必須依靠繁複的生物學驗證篩選出抗體,才能逐步推進到臨床。但AI技術的革新徹底顛覆了新藥研發流程。利用AI的大數據分析,可幫助科學家快速篩選和優化抗體序列,大幅提升研發精準度與效率,成為藥物研發新趨勢。
陳泓愷認為,相較於大藥廠的巨量篩檢能力,中小型生技公司的優勢在於專注於核心科學原理與原創性研究。如果能在國際領域保持領先,這些公司同樣能做出具有突破性的貢獻。目前國際上,已有許多中小型生技公司憑藉免疫療法獲得突破性成果。
回顧台灣生技業的發展,陳泓愷指出,台灣過去在新藥研發上,多半是跟隨國際的腳步,針對既有機制做優化,或參與後期臨床試驗,較少走出自主創新的路線。
他相信,台灣有能力研發原創藥物。若安立璽榮能成功,不僅是台灣生醫界的里程碑,更能鼓舞更多學者與年輕後輩投入研究,展現台灣的生醫實力。
陳泓愷說:「台灣醫生太忙了,光是照顧病人就沒時間。而要研發頂尖新藥研發至少要三種人:科學家、醫生、製藥者。但科學家不懂製藥,製藥者不懂醫療需求,必須三種人加在一起才能成功。我們安立璽榮就集結了這三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