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川普時代,全球關稅震盪、台灣地緣風險加劇,企業跨境人才課題浮上檯面。崴航30年來,透過拓展全球逾60家公司、1300多名員工,並憑藉「人+網」雙重布局穩住變局。
近年,全球貨運市場波動劇烈。舉例而言,在川普對各國課徵的對等關稅還在預告期時,許多廠商在關稅還沒上路前,瘋搶出貨,帶動運費大漲;但當關稅開徵後,隨著各地輸美產品緊縮,讓貨運業又急速退潮。這讓崴航集團董事長曾俊鵬都不禁直言,在地緣風險放大下,物流業者天天像打仗,得隨時緊盯國際動態,進行全球調度。
而這也使得企業跨境人才的能力要求全面升級。僅熟悉單一路線與領域知識者已掌握不到真正痛點,也無法在龐雜訊息中提出有力解方。
大膽布局全球,打造運輸產業護城河
因此,曾俊鵬進一步指出,當前運輸業經營層的新標配,無疑是國際政經判讀力、跨文化談判力與法律敏感度;而作業與業務端,則需妥善運用關稅、倉儲與轉運等節點,並經由倉儲、報關的陸海空運一條龍服務來減少運輸斷點,以有效壓縮資金與時間等高昂成本,等於提供客戶在全球貨運上的「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
而崴航豐富的調度操盤能力,堪稱正是運輸業的典範。集團自成立以來,便積極插旗海外60多個據點,同時,還與各地代理商合作形成全球覆蓋的服務網。因此,即便世界籠罩著戰事陰影,依舊能穩定運作。如同曾俊鵬所言,組織真正的護城河是能即時出手的人才,以及可靈活調度的跨國資源。特別是當近岸外包(製造移往鄰近地區)與友岸外包(製造轉往友好國家)並行,成為國際貿易新格局,全球供應鏈多條並存下,「人鏈合一」帶來的韌性,更有助企業於突發局勢穩步前行。
與此同時,台灣郵輪市場的潛力也浮現眼前。疫前,國內旅客數便已突破100萬人,位居亞洲第二。而疫後,郵輪搭乘數還是迅速回升至近90萬人,其中更包含約25萬名外籍遊客,顯示國內不僅具備高消費力,還展現出吸引國際航次靠港的潛能。2025年曾俊鵬再度領航將崴航目光轉戰郵輪事業,企圖將台灣人的郵輪熱潮轉譯為在地產業能量。這不僅拓展市場版圖,亦使本土跨境人才從貨運場景延展至觀光旅遊,開啟全新的藍海契機。
只是,與郵輪業的龐大需求相比,本土產業端的量能就顯得不足。曾俊鵬不諱言,台灣始終沒有自營的郵輪公司,業者多與旅行社合資來包船經營;加上岸上行程長期集中九份、故宮等少數景點,缺乏多樣化設計,導致產業價值連年不斷外流。其中,光是郵輪的「後勤補給」功能,年產值就超過200億元,地方產業的商機將更為可觀。
導入低碳思惟,讓觀光與永續不衝突
更重要的是,港口外的「最後一哩」,更深深影響旅客與業者的選擇。循此,曾俊鵬就提到高雄旅運中心與市區交通銜接即相當便捷,再配上一日行程就能將「早到晚離」的旅遊節奏轉化為城市消費動能,企業人才布局便可落地,讓郵輪與運輸服務從船邊延伸至水岸生活場景。
也因此,郵輪業一向被稱作「浮動的度假村」,其發展不僅仰賴城市條件,更倚重廚務、醫護、SPA、美甲、客務、甲板與機艙等多元專業人才的投入。而且登船工作,對年輕人而言,可謂是打開國際視野與快速累積海外經驗的夢幻管道。儘管船員一次的海上工作期動輒六至八個月,存在離家的挑戰。但期間,也往往能換來三重收穫。首先,是船上高度專注的成長環境,能迅速累積扎實的職場歷練;其次,為食宿全由公司提供,日常消費還享有折扣,生活成本非常低,總讓船員下船,意外存下一筆可期的儲蓄;最後則是郵輪宛如縮小城市,職務完整又具系統性,表現優異者當然更有機會透過輪調與內部晉升,加速自身職涯的穩健發展。
曾俊鵬也表示,無論是運輸物流業還是郵輪觀光業,都繞不開同一個課題:永續轉型。因此,針對ESG國際顯學,減碳趨勢直接牽動企業運輸成本與人才需求,崴航也以替代能源取代傳統燃油,並透過AI管理來強化能源效能,也於郵輪服務供應鏈中導入低碳思惟,致力讓觀光與永續兩端不再衝突。
回望崴航30年的發展脈絡,不難看出台灣運輸業的主戰場,早已不是航線布局的多寡,而是人才庫與產業鏈的靈活調度。唯有當跨境人才能將永續理念與專業素養內化成實踐日常,不僅能拓展自身更遠、更廣的國際前途,亦將為台灣企業開闢出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