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芝加哥,還留有冬末的寒冽,飄飛的細雨,讓人不禁渾身打起哆嗦。但是位於傑克森大街上、頂樓有座羅馬農業女神賽瑞斯(Ceres)雕像的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ME)內,卻一大早就人聲鼎沸,熱鬧滾滾。
9點半鈴聲一響,原本靜默佇立在六樓交易大廳的數百名交易員們,剎那間,就像裝了金頂電池一般,開始比手劃腳大聲喊價。
他們時而舞動雙手來吸引對方,時而緊鎖眉頭仔細算計,彷彿上演著諜對諜的電影情節,既緊張又刺激。
放眼望去,九個八角階梯型的交易池,錯落在偌大的交易大廳,交易員們按照玉米、大豆、小麥、燕麥、豆粕豆油及大米期貨和期權,圍圈站著交易。
其中又以最靠近入口的玉米期權交易池,氣氛最為熱絡,五花八門的手勢,不絕於耳的叫喊,統統出籠。
帶著《遠見》記者深入參觀的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集團(CME Group)發言人赫芬伯格(Mary Haffenberg)在一旁解釋,「手掌向內表示買進,手掌向外表示賣出,橫放的手指表示買賣價格。」每筆交易一成功,交易廳上方整面牆的螢幕,會立即顯示價格和數量,傳送到全世界。
這裡是目前世界上交易規模最大、最具代表的農產品交易所,每年這層樓成交的金額約14兆美元。
在新農業時代來臨的此刻,這個主宰全球農產品價格命運的地方,儼然成為世界的新焦點。台灣平均每天約有100萬名業界、官員與投資人,緊盯著每一筆數字而心情起伏。
全球市場慘綠,只有農產交易所牛氣沖天
還不過一年以前,由於全球農產品是冷門商品,這裡冷清許多,成交量小。沒想到,就在最近一年,次級房貸衝擊美國房市、華爾街股市,幾乎所有市場都是一片鐵青,唯獨被大家遺忘許久的農產品期貨市場紅通通,交易量屢破新高。
今年以來,農產品期貨交易趨向白熱化,3月份平均每日金額達到1090億,3月13日單日成交金額更高達1680億美元,破了歷年紀錄;其中,最熱烈的穀物期貨與期權年成交量,更是自2006年起就大幅成長。(見頁304表)
舉例來說,去年11月2日農產品期貨和期權組合的單日交易量,就超過100萬筆,創下了歷史新高。
從去年開始,這裡也上演了一波極為罕見的牛市行情。農產品這個民生必需品,經過幾十年「穀賤傷農」,終於徹底翻身。
現場一位資深交易商看著牆上螢幕不停跳動的數字,直率地說,「現在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大,交易量居高不下,這是過去幾十年從沒有過的繁榮景象。」
「去年農產品的成交量比前一年成長30%,」CME Group副總裁凱利(Charles P. Carey)表示,這充分反映了全球糧食短缺造成價格飇漲。
根據德盛安聯投信的研究報告,全球主要作物發生短缺危機,恐怕會愈來愈嚴重,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改善的。
CME Group大宗物資研究和商品開發副總監西蒙(Fred Seamon)在接受《遠見》訪問時,也引述世界銀行和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指出,全球糧食的安全存量已降至近30年新低水準,而近年糧食的產出雖有小幅度上升,仍跟不上人口增加速度,「糧食產出與庫存的同步下滑,是引起價格高漲的主因。」
顯然,芝加哥期貨交易中心還要興旺很多年。
造訪百年期貨鼻祖,資本市場的源頭
走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六樓的參觀走廊,左側是一整片透明玻璃,隔著玻璃可觀看樓下大廳裡的交易情況,另一邊則藉著照片、文字陳列了這個人稱「期貨鼻祖」的交易所歷史。
回溯到19世紀初,位於美國中部密西根湖與芝加哥河交匯口的港口城市芝加哥,就已經是美國中西部最大的穀物集散地。
但是隨著穀物量的增加,農產品卻無法及時運送,一些夏季購進的小麥,隔年春天才能賣出,相隔大半年,導致價格劇烈震盪,損失慘重。
為了保障權益,且能有個避險交易的市場,1848年,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透過交易所,穀物商人收購農作物後,馬上與糧食加工商簽定合約,確定銷售價格,保障利潤,這個觀念演化成今天的期貨與選擇權交易。
100多年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擁有3490位會員,包括獨立交易商、生產商、穀物加工及出口商、經紀公司、銀行及投資銀行等,期貨交易量在美國排名第三,也是美國主要債券交易市場。
隨著農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2003年一個交易員席位值37萬美元,今年的席位價值已經超過200萬美元。
除了玉米、黃豆、小麥等農產品的期貨交易之外,還擴及中長期美國政府債券、股票指數、市政債券指數、黃金及白銀商品期貨,並提供農產品、金融及金屬的期權交易,差不多有50種以上的合約。
世紀聯姻成最大,市值達250億美元
其中美國公債期貨一直是交易金額最大的期貨商品,而競爭纏鬥近一世紀的對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就是看上這一點,去年以119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前身,是110年前創立的芝加哥奶油與蛋類交易所,除了農林牧招牌期貨產品,很早就導入金融期貨概念,包括利率、外匯、股票指數和商品,交易量在美國期貨交易所中排名第一,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市場。
有人形容,芝加哥這兩個交易所就好比同在芝加哥市的兩支大聯盟職棒隊小熊隊及白襪隊,煙硝味十足,2005年,投資人給了CBOT高達60億美元的市值時,CBOT正式對外敞開大門,歷經三個月兩次出價,CBOT嫁給CME。
CME與CBOT合併之後,新公司命名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 Group),市值250億美元,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即便是紐約證券交易所也相形見絀。
在美國,現在大約85%的期貨交易都在CME發生,平均每天的交易量也從合併前的220萬筆,激增到1020萬筆。
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公布的2007年全球各衍生品交易所期貨、期權交易量統計報告,CME的總成交量為28億筆,超越2006年仍領先的韓國交易所(KPX)和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
一站購足所有金融期貨,連天氣都可交易
同時,這個新誕生的金融集團也成為世界最大的一站式期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交易品種從標準普爾500指數到美國國債,到奶油、玉米等大眾物資期貨,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如果加上前陣子CME推出的天氣期貨、房地產指數期貨等新金融商品,有人開玩笑說,投資者甚至可以在這裡對賭波士頓的降雪量。
不過,CME Group總裁達飛(Terrence A. Duffy)大概作夢也沒有想到,因為全球糧荒、物價飇升,自己竟意外買進CBOT底下穀物期貨和期權這個金雞母,光是去年兩者的年成交量就超過8000萬筆。
「如果糧荒跡象持續,那麼穀物期貨和期權將成為未來最有成長潛力的商品,」一位市場分析師如此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