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銀行自1905年創立,歷經殖民、戰後重建、經濟起飛與全球化浪潮,今年屆滿120週年。盤點其歷史軌跡,不但是台灣第一家由本土資金創立的銀行,1962年也成為第一家上市銀行,股票代號2801,在金融業堪稱開風氣之先。
彰化銀行120週年慶祝酒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隆重舉行,挑高的宴會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現場湧入數百名嘉賓共襄盛舉。到場的不僅有來自金融界的重要企業客戶,還包括長期合作的通路夥伴,場面熱鬧卻不失莊重,展現彰銀在產業間的深厚人脈與影響力。
總統賴清德特別捎來賀電,表達對彰銀百年基業的肯定與祝福。副總統蕭美琴、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以及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等政商要角,也透過影片致上祝賀,顯示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家銀行的慶典,更是台灣金融界共同的里程碑。
活動進入高潮時,董事長胡光華與多位重量級嘉賓一同登台,共同進行「倒金沙」儀式。當金色金沙緩緩傾瀉,象徵豐收與財富的圖像在舞台上呈現,全場響起熱烈掌聲,氣氛推向最高潮。這一刻,不僅是對彰銀120年輝煌歷史的肯定,更象徵著邁向新世紀的嶄新起點。
彰銀百廿年榮耀,邁向新挑戰
彰銀董座胡光華強調,近年來彰銀獲利屢創新高,正是因為持續深化「企業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財務操作」四大支柱,同時積極推動永續經營與社會公益。在邁入120週年後,彰銀更要以「穩健經營、創新前行」作為核心精神,未來將加速海外布局,強化國際競爭力,同時落實永續經營,延續百年行庫的韌性與責任。
其他致詞的重要貴賓,包括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將1905年形容為「奇蹟之年」。因為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在同一年發表了相對論,提出質量與能量可以相互轉換的偉大理論。太陽燃燒自己的質量,產生無窮能量與光明;同樣地,金融業正是透過信用的中介,轉化為資產與經濟發展的動能。彰銀120年的歷程,正好體現了這股能量與能量、信用與資本不斷轉換的力量。
在他看來,彰銀不僅僅是「百年老行庫」,更是一個體現社會互助精神的縮影。從戰後重建、經濟起飛,到近年的數位轉型,彰銀都站在時代轉折的關鍵節點。
第一家上市金融機構,創下歷史里程碑
陳彥良特別點出,金融機構要展現的不只是穩健經營的數字,更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近年,彰銀投入防詐騙工作、災後貸款展延、利息減免,以及支持中小企業重建,這些作為已超越傳統「存放款」角色,展現了金融成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功能。「銀行不能只是把錢借出去,更要讓民眾知道,在需要時有哪些金融資源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他期許彰銀能在未來的挑戰裡,持續發揮金融韌性。
前財政部長、政治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院長蘇建榮則回憶,他1994年學成返國後第一個開立的薪資帳戶就是在彰銀,後來在財政部服務的七、八年期間,也與彰銀有密切互動,有特別的感情。蘇建榮更指出,2011年起,彰銀便與國際金融學院以及20多家金融機構合作,共同推動國際金融人才培訓,這些年來,已有14位彰化銀行的同仁接受政大培訓,他們的表現都非常傑出,回到崗位後也將所學奉獻給彰銀,為銀行注入更多能量。
以銀行公會理事長身份出席的兆豐金控董座董瑞斌則風趣地說,放眼台灣,能夠超過百年的公司本就不多,而能在金融業一路撐過百年的,更是鳳毛麟角。彰銀雖然已經120歲,但台灣還有幾家歷史悠久的銀行,例如1899年成立的台灣銀行與第一銀行,以及1906年才開始營業的兆豐銀行。他幽默地比喻:「我們要有百年的智慧,但也要像20歲年輕人一樣有活力,才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場中立於不敗。」
董瑞斌強調,金融業要避免「老態龍鍾」的保守思維,而應保持靈活與創新,才能在消費金融、企業金融與財富管理各面向持續提供社會價值。
彰化銀行120週年慶典,映照出台灣金融業的過去與未來。從1905年的創立到1962年成為首家上市銀行,彰銀寫下無數「第一」;如今站在新世紀門檻上,它必須在數位轉型、永續金融、人才培育與國際競爭間,找到新的平衡點。百年歷史是榮耀,更是責任。能否在延續穩健的同時,保持年輕的活力與創新的精神,將決定這家百年老行庫能否在下一個120年繼續引領潮流。
「百年老店」彰化銀行120週年五大里程碑 | ||
---|---|---|
年份 | 里程碑 | 說明 |
1905年 | 創立 | 吳汝祥與中部士紳集資成立,總行設於彰化,開啟百年基業。 |
1947年 | 正式改組 | 光復後政府接收日本股東股份,改組為「彰化商業銀行」,資本額1500萬元。 |
1962年 | 首家上市銀行 | 2月15日,成為台灣第一家股票上市的銀行。 |
2000年 | 完成民營化 | 脫離公營體系,邁向市場化經營。 |
2025年 | 120週年新局 | 董事長胡光華提出深化企金、消金、財富管理、財務操作四大支柱,並強調永續經營與海外布局。 |
整理:廖君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