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製程掉落的陶瓷碎片、琺瑯粉、釉料屑,竟成為室內設計師搶著合作的藝術建材?美國百年品牌科勒(Kohler)靠一間僅10餘人的「廢物實驗室」,讓垃圾變黃金,打造出設計感十足的精品磁磚和洗手台,光是再生產品的年營收,就突破新台幣500億元。
一個人的垃圾,是另一個人的寶藏。美國最成功的家族企業之一、科勒家族(Kohler),靠著這句古老格言,於2024年在全球賣出了高達新台幣500億元的廢物再利用產品。
陶瓷廢料、琺瑯粉、釉料屑、鐵渣和玻璃碎片,各種在製造馬桶、臉盆、花灑等衛浴用品時,掉落在地面或製程用剩的廢物,「一丁點都不少」地被送到科勒公司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廢物實驗室」(WasteLAB),重塑成為具有設計感的手工磁磚與浴室洗手台。
早在ESG風潮吹向全球的2017年,「廢物實驗室」便成立,並且選了一條不尋常的路。與其走平價的量販路線,科勒與國際知名設計師與藝術家合作,將廢棄物升級為藝術化的生活建材。
像是力邀美國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 以「未來考古學」風格打造出「 Landshapes 」系列,磁磚表面呈現出如同歷史斷片般帶著時間侵蝕的痕跡。
來自黎巴嫩、在日本成長的設計師娜妲.德布斯(Nada Debs) 則在 「Transcendence 」系列中,融入中東幾何與東方極簡,賦予磁磚一種多元文化交織的美學意涵。
這些美麗的作品不僅回應循環經濟,也將永續理念帶進高端設計領域,讓廢棄物在藝術家的手中重獲新生。
豬缸變浴缸,百年家族的永續DNA
不過,這並不是科勒第一次回收廢棄物、再製成為奢華新品,科勒全球永續生活長勞拉.科勒(Laura Kohler)回想起家族歷史,早在152年前(1873年),從勞拉.科勒的曾祖父開始,公司起家就是因為製造永續產品。
當年,家族企業創辦人約翰.科勒(John Kohler)將原本是農民給豬洗澡和飲水的鑄鐵缸,改造成擁有四支「脚」、並塗上搪瓷的精美浴缸,最終浴缸以一頭牛和14隻雞的「特殊價格」售出,也自此開啟了百年品牌的輝煌。
身為家族第四代的勞拉.科勒,一頭金髮,笑容迷人,最小的弟弟大衛.科勒(David Kohler)為現任科勒CEO。她坦言,從小就不想加入家族事業,不管是就讀杜克大學政治系,還是美國天主教大學藝術研究所期間,無不在思考著如何離開科勒。畢業後,還到其他公司上班。
改變,發生在接近三十而立的年紀,家族事業的浴缸、洗手台、淋浴用品等賣遍世界各地的精品飯店、豪宅和知名商辦,成為奢華家居的同義詞。「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家私人公司是多麼特別,以及可以僱用這麼多家庭的重要性。」於是和弟弟陸續回到家族事業任職。
做環保,從無水馬桶到太陽能工廠
身為全球永續生活長,勞拉.科勒近年來繳出了不俗的成績單,在全球推動的水源地復育計畫,恢復了5100萬加侖的水資源。其中,一種無需用水的馬桶榮獲iF設計金獎,並被美國財經媒體《快公司》(Fast Company)評為「改變世界的創新理念」。
再生能源也不再是願景,而是現實:自2019年起,科勒在美國與加拿大的營運據點和生產線,全面使用100%再生能源電力,迄今已有7國的22座工廠使用太陽能發電。2024年,全球營運電力有 51% 來自再生能源。這些數字,刻畫出科勒對環境負責的決心。
製程也進行了深層次的重塑。與2008年相比,科勒的溫室氣體淨排放強度,驚人地減少了 64%,能耗也銳減 47%,證明了綠色生產的巨大潛力。
「我們現在有6000個永續產品,未來還會更多,」勞拉.科勒表示,永續產品的銷售額於2024年攀升至16.5億美元(約新台幣500億元),成長了 2%,證明了環保設計已成為主流。
ESG大挑戰:數據蒐集難
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挑戰。勞拉.科勒透露,每年需挹注廢物實驗室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000萬元),儘管這是一個僅有10幾人的小團隊。
「最困難的是蒐集數據,」勞拉.科勒說,ESG 是一套嚴謹的報告框架,特別是當像科勒這樣的全球性公司,要遵循歐盟所發布的特定標準時,報告工作變得格外艱鉅。其中,E(環境)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環。
總公司需要在全球 40 多個製造廠蒐集詳盡的數據,包括能源使用、水資源消耗及廢棄物處理等。然而,全球各地的工廠位於不同的國家,使用不同的語言,且各有獨特的作業方式。「幸好我聘用了頂尖人才,包括一位碳專家和一位水專家。」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科勒還與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合作,建立了一套數據管理平台,將所有數據匯集到中央系統。為了數據的準確性,科勒並不直接採納工廠提交的數據,而是透過二次查核,親自到各工廠確認數據的真實性,再納入報告。
勞拉.科勒深信,永續不是一場孤軍奮戰,而是由每一個回收再製的產品、每一滴節省下來的水、每一分減少的碳排放所共同構成的宏大敘事。科勒的故事未完待續,環保的旅程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