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台灣已20年的「TRUE YOGA」全真瑜珈健身,日前傳出因勞資糾紛,無預警讓6間分店暫停營業,引起會員不滿。其實,全真瑜珈曾在台開創不少風潮,包括邀請印度籍老師遠道來台授課、還有終身黑卡專屬休息室等。為何如今無法延續榮光?是台灣瑜珈熱消失?或者商業模式已退流行?彙整會員、瑜珈圈人士觀察,揭露哪些現況?仍有剩餘費用未用完的會員,又該怎麼辦?一文詳解。
在台灣經營長達20年的新加坡連鎖品牌「TRUE YOGA FITNESS全真瑜珈健身」,本週表示因為勞資糾紛引發員工罷工,無預警宣布暫停雙北、桃園共6間分店的營運,此舉在才剛續約的會員間引發震撼,也讓外界擔憂是否會重演2007年「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的倒閉事件。
其實,彙整瑜珈界人士、會員的說法,此次事件凸顯了大型連鎖健身中心近年來的經營挑戰。
全真瑜珈健身TRUE YOGA如何崛起?
全真瑜珈健身在2004年於新加坡成立,自2005年進入台灣市場後,在全盛時期,曾推出了許多引領市場的服務。一位加入近20年的終身黑卡會員便在Threads上回憶道:「以前的True Yoga很棒,瑜珈有印度老師和翻譯一起上課,舞蹈有劉真和藍波老師……黑卡有專屬休息室,能坐按摩椅休息和等待上課。」這些尊榮的服務,為全真瑜珈建立了穩固的品牌形象與早期忠實客群。
然而,近年來營運不穩的跡象已悄然浮現。根據瑜珈教學圈內人士透露,早在2025年初,市場上就已傳出該集團財務狀況不穩的消息。今年5月,開業近20年的忠孝旗艦館以租約到期為由宣布結束營業後,更是加深了外界的疑慮。
儘管全真瑜珈曾在今年6月於FaceBook粉專上發表聲明強調公司財務穩健,但最終仍發生了多家分店暫停營運的狀況,讓許多會員感到錯愕。
TRUE YOGA的商業模式為何?為何不敵競爭?
全真瑜珈主要採取預繳月費的會員制。一位會員私下指出,像她是購買全真瑜珈高階瑜珈課程的「Yoga Edition」,每月3200多元新台幣的「無限堂」方案,對她這種有心進修瑜珈課程的人來說相當划算。因此不少人像她一樣因高CP值考量,決定預繳數萬台幣費用。沒想到才用了四分之一,就驚覺自己常去的分店暫停營業。
然而,看似有吸引力的商模,為何難以讓全真瑜珈維持正常營運?原因在哪裡?一位瑜珈老師Mina(化名)分析,台灣人仍然相當熱衷瑜珈或健身,但是是現在各區運動中心的同類型課程,或者社區型的小型運動館也愈來愈多,有些人只是想短期學瑜珈,沒必要長期續約,就只會買社區型課程。這些都分食了大型連鎖健身品牌的客源。
Mina並透露,其實另一間國內知名的連鎖瑜珈健身品牌,更早傳出內部財務不穩,所幸後來有他人接手解除危機。但也說明這樣的商業模式在台灣愈來愈難成功。
我是全真瑜珈會員,如何自保?預繳的費用能拿回?
不過,有會員在社群上指出,業務人員在事發前一陣子,仍不斷以各種優惠方案催促會員提前續約,並鼓勵一次付清全額。結果這週卻發現自己付費的分店暫停營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更懷疑有預謀。也有不少會員網上探詢已繳費用如何取回的資訊。
據最新資訊,目前全真瑜珈健身針對已關閉的忠孝館會員,提出「通館」方案,讓會員可至其他分店上課,未來這些暫停營業的6間分店若正式熄燈,也可能採取類似方案。但一些會員私下表示,當初就是因為離家近才選擇該分店,要去其他分店上課實際上困難。
另外,全真瑜珈健身已表示,若不接受通館方案,將協助會員解約退費。5月熄燈的忠孝館,據官方粉專指出已處理三分之二退費事宜。
至於政府機關相關單位的處置,截自25日,北市法務局已指出,倘若全真公司最終無法持續經營且無力退款,消保團體必要時將依法聲請假扣押以保全其資產。對此,法務局已規劃在週五26日,會同體育局召開行政調查會議,將要求全真公司詳細解釋部分分館為何無預警停業,又為何在一天後附加使用限制並恢復營業,同時也必須提出各分館後續的營運藍圖與具體的退款賠償方案。
至於受影響的會員,現在該怎麼辦?國內有相關法條可保障嗎?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及相關定型化契約規定,會員有權利要求終止合約並辦理退費。
依照《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如果健身中心因為自己的原因(例如:整修、搬遷、暫停營業、歇業),導致無法履行合約提供服務時,消費者有權利主張以下權益:
終止契約:消費者可以立即要求終止合約。
全額退費:業者應在終止日起的15日內,將剩餘的費用全數退還給消費者。
支付違約金:除了退還剩餘費用外,業者還必須支付剩餘費用總額的百分比作為違約金(賠償金)給消費者。這個百分比由雙方在合約中約定,但不得低於10%。如果合約沒寫,就視為10%。
全真瑜珈此次的營運調整,為台灣的健身產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它反映出在市場飽和與消費者選擇多元化的趨勢下,單靠預收大量會費來維持高昂營運成本的商業模式,正受到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