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快樂,是靠自己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08-05-01

瀏覽數 21,850+

快樂,是靠自己
 

本文出自 2008 / 5月號雜誌 金色俄羅斯

「如果你是一國元首,當你的經濟一塌糊塗時,你拿什麼轉移人民目標?」答案是:「快樂指數。」

今年元月,甫上任的法國沙克齊總統向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2001年獲獎的美國史迪格拉茲(Joseph Stiglitz),和1998年得主印度的沈恩(Amartya Sen)請教:快樂的價值是多少?

媒體認為沙克齊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假設把「快樂」的產值計入國民生產毛額,那麼法國的經濟表現也許就不那麼難看了。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2006年的泰國,新總理素拉育一上台,就宣示:「我不會太重視GDP數值,我重視的是人民的快樂指標。」因為研究顯示:最貧窮的東北地區人民反而比富裕的曼谷人快樂。

國民快樂生產毛額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是1970年代,帕米爾一個小國不丹的國王旺查克提出的;不丹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這以後,「快樂指數」成為新的衡量國民所得標準。

談論快樂、快樂學的書籍一一出籠,有的從心理學、宗教禪修分析;有的比較國家和社會的快樂指數。

直接命名為《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一書的,是美國作者布魯克(Arthur Brooks)今年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介紹這本書的原因,是書中指出:「為人父母,並不快樂」。

快樂就是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作者以美國為主要研究對象,發現幾個有趣的結果: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 美國父母覺得運動、美食、血拚、看電視、做飯都比帶孩子快樂得多。

● 沒有子女的父母比有孩子的父母快樂。

● 美國自認為「保守派」的人,比「自由派」的人快樂得多。

為什麼?並不是美國保守派的人比較有錢,而是這群結了婚、有子女、每週上教堂的人相信「努力、守規矩、就會成功」。他們知道快樂靠自己爭取。

相反的,自由派人士比較憤世嫉俗,他們總覺得社會不公平,自己是受害的一群,永遠在抗爭中。

《快樂學》一書作者,法國出生的馬修‧李卡德說:「快樂是詮釋世界的方式。要改變世界可能很難,但我們永遠可以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有人提起過,如果把世界濃縮成一個只有100人的小村。那麼這個村落有57名亞洲人、14名美洲人、8名非洲人;52位男士、48位女士;80人的住房條件不好,70人是文盲;50人營養不良,只有1人有電腦,1人上過大學。

因此,如果你早上起來,沒有任何病痛,你已經比百萬人幸運;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歷過牢獄之災、戰爭、挨餓,你已比5億人幸福;如果你冰箱有食物、有衣服穿、有房住、有床睡,你已經比世上75%的人有錢了;如果你錢包有錢,銀行有存款,你已是全世界8%的有錢人了。

看世界的方式一改,你不就快樂了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