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倒數 最後倒數 訂遠見最佳時機,「兩年送一年」優惠只到9/30

台灣人錯怪麻將?日本家長竟主動帶孩子去上課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5-09-20

瀏覽數 4,550+

台灣人錯怪麻將?日本家長竟主動帶孩子去上課。取自神經元麻將學校網站
台灣人錯怪麻將?日本家長竟主動帶孩子去上課。取自神經元麻將學校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麻將」發明於中國清朝時期,卻始終背負著罪名,傳入台灣後,社會也對它充滿負面的刻板印象;但 28 年前,日本民間卻大力推廣麻將文化,並於全國廣設 161 所麻將學校,許多父母甚至帶著兒童去學「打麻將」,為什麼同一種休閒娛樂遊戲,台日的心態卻截然不同?

其實,麻將的正式名稱是麻雀,源於清朝光緒年間,1894 年甲午戰爭後,從北京開始流行起,民國初年傳入台灣後,「打麻將」也逐漸成為一種休閒娛樂,尤其在年節時,親友會聚在一起摸個幾圈,但因常出現「警察破獲麻將賭場」的新聞,長年來,民眾對「麻將」的觀感根深蒂固,很容易就連結到賭博、菸酒、毒品等負面字眼。

日本也與台灣一樣,昭和時期(1926年 12 月 25 日至 1989 年 1 月 7 日),民眾談起麻將,也離不開賭博、通宵達旦、菸酒毒品等既定印象。1993 年,日本文教大學心理系學生池谷雄一就在此氛圍下,創設了日本第一個大學公認的麻將社團(競技麻將研究會),擔任社長的他為推廣健康的麻將文化,於 1997 年成立非營利組織「Neuron(神經元)麻將學校」,1998 年完成《麻將的心理學》畢業論文,並擁有「心理學鑑定士」的資格。

他陸續在大學推動成立麻將社團,開設兒童麻將班、暑假親子麻將班、麻將博物館;舉辦兒童及大學生夏令營,執行麻將教練訓練計畫、國際官方規則推廣計畫,並支持每日新聞盃學生錦標賽預賽與決賽、兒童麻將錦標賽,以及健康麻將親子大賽。

麻將的正式名稱是麻雀。photoAC by ACworks

麻將的正式名稱是麻雀。photoAC by ACworks

Neuron麻將學校會員的年齡層4歲〜97歲不等

最重要的是,他在 2000 年創設第一所麻將學校。根據神經元的官網資料顯示,創辦人池谷雄一最初在大學打麻將,只能使用折疊桌,湊不齊四個人,就湊合三個人打麻將。經他與會員們的熱情推廣後,神經元已發展成一個擁有 161 所附屬學校、6 萬 2427 名註冊會員以及 462 位教職員的大型組織。「感覺我們的圈子,或者說人脈圈真的擴大了。」池谷雄一說。

麻將學校的會員年齡層從 4 ~ 97 歲不等,男女老少都有;合作伙伴包含NHK日本國際傳媒、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文化中心、教育機構以及地方政府。

目前神經元擁有可容納數千名學員的設施,也經常在購物中心、社區、大學、兒童中心等地舉辦課程,包括兒童課程(指 18 歲以下,需父母同意)、初學者課程、中級課程以及體驗課程。

課程費用相對親民,以兒童課程為例,兩小時新台幣 200 元,每延長一小時是 100 元;體驗課程,4至 6 小時僅需 400 元。

【免費報名】與郝哥來場高工導讀會,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在他們的推廣下,扭轉了日本社會對麻將的刻板印象,搖身一變成為時髦的益智運動。2018 年,日本首次出現麻將職業聯賽;看雀(日文將麻將稱為「麻雀」,看雀是觀看比賽的意思)則入圍 2013  年度日本流行語大賞;也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在手機玩麻將遊戲。

今年 9 月 5 日,《讀賣新聞》的一篇報導指出,神經元麻將學校在全日本 16 個地區開設兒童課程,推廣麻將成為不同於賭博的「智力腦力運動」。這幾年以來,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目前約有 2500 名學生。

Neuron曾出版「通過漫畫享受兒童麻將遊戲!」書籍。取自神經元麻將學校網站

Neuron曾出版「通過漫畫享受兒童麻將遊戲!」書籍。取自神經元麻將學校網站

打麻將有助於提升兒童的短期記憶與集中力

根據日本公益機構《日本生產性本部》(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發布的《休閒白皮書2024》顯示,2023 年,至少打過一次麻將的人群比例(參與率),男性青少年為 17.6 %、女性是 9.0 %,位居各年齡層的第一位。青少年的參與率於過去兩三年翻了一倍。且數據顯示,愈來愈多的兒童將麻將當成課外活動之一。

為何家長樂於帶孩子去學習打麻將?根據日本《NHK News》的報導指出,日本橫濱市立大學一位腦神經外科研究醫師東島武史對 20 名參加「神經元」課程的 6 ~ 15 歲兒童進行一系列研究,發現這些兒童在一年後,平均智商從 106.05 增加至 113.75。東島武史說,「尤其是信息處理速度和語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因為打麻將在短時間內需要記牌、了解規則,還必須策略思考,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兒童的短期記憶和集中力。」

《讀賣新聞》也訪問了一位參加這項活動、來自中野區的三年級女學生(9 歲),她笑著說:「即使牌型好,不到最後也不知道誰會贏,所以很有趣。」 她的母親(38 歲)則表示,「能提高女兒跟其他小朋友的溝通能力,邊玩邊學,真是太好了。」

日本其他學者也針對「初學麻將」兒童進行研究,發現持續參與麻將課程可以改善腦處理訊息的速度(PSI)。如果與歷史對照組相比,結果更為顯著。「麻將中各種資訊處理任務可能增強了大腦網路,這對維持認知功能至關重要。」

這 10 幾年來,日本社會不僅擺脫對麻將的刻板印象,還用行動證實「打麻將」所帶來的益處;或許台灣也可以借鏡日本,重新檢視其本質,只要不涉及賭博等非法行為,打麻將既能放鬆、穩定情緒,也有助於提升認知功能,如改善判斷力、反應力與手眼協調,成為休閒娛樂的新選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