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永續報告出爐,晶片助全球減碳4400萬噸
▋一面蓋太陽能廠,一面挖稀土汙染河流?中國資本在東南亞的雙面戰略
▋大小和整個洛杉磯相當!南極冰山流浪中,恐危及全球生態
台積電永續報告出爐,晶片助全球減碳4400萬噸
台積電8月29日公布《2024年度永續報告書》,引用工研院最新研究指出,預計到2030年,每使用1度電生產半導體,就能為全球節省6.39度電。僅在2024年,台積電晶片已協助全球減少用電達1042億度,相當於減少440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報告進一步推估,2020年至2030年的節電效益將從248億度大幅提升至3514億度,帶來約新台幣1兆3728億元的正向經濟影響。董事長魏哲家強調,台積電不僅以高密度、高能源效率的晶片引領全球,更透過「跨世代永續產品」推動世界往永續發展邁進。
台積電龐大的供應鏈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2024年,其採購需求帶動供應鏈創造了高達2兆4576億元的產值,並提供了46萬個就業機會,創造2928億元的薪資收入。然而,報告書也坦承,如此龐大的供應鏈活動也衍生出581億元的潛在社會成本,顯示企業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相關的環境與社會挑戰。
此外,台積電今年首度發布《責任供應鏈報告》,系統性揭露其管理政策。報告指出,台積電已要求所有關鍵供應商每年接受第三方查核,2024年已完成70家,達成率100%。在永續合作上,供應商的碳排放量相較於「未採取行動」情境已減少4%,成功達成年度目標。自2018年起,台積電已累計輔導供應商節電10.26億度,超越9億度的目標,顯示上下游協力在永續發展上已逐步產生具體成果。
在人力資源方面,報告書也揭露台積電員工薪酬的顯著成長。從2020年到2024年間,台積電每年整體員工的薪資福利總額從約1408億元飆升至3018億元,五年內成長超過一倍。員工人均薪資福利費用也從247萬元增加至357萬元,增幅高達44.5%。
2023年的員工滿意度調查顯示,84%的員工認為公司提供了合理的獎酬。報告強調,儘管全球經濟波動,台積電2024年營收與獲利依然穩健,台灣廠區核定現金獎金與酬勞總額達1405.9億元,並完成年度調薪,展現對員工的永續承諾。
一面蓋太陽能廠,一面挖稀土汙染河流?中國資本在東南亞的雙面戰略
中國是東南亞潔淨能源最大投資國,但同時中國企業也因為汙染、環境惡化問題頻上頭條。《德國之聲》(DW)指出,從印尼的鎳礦加工廠到緬甸的稀土礦,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業務不斷擴張,但卻對當地河流、空氣品質造成嚴重衝擊。這場轉變的部份原因,是中國國內更嚴格的法規、過剩的工業產能,同時也受到東南亞更廉價勞工、更寬鬆環境法規,以及豐富的自然環境吸引。
這造成極為複雜的局面:中國資本一方面協助東南亞各國建造太陽能電廠、水力發電水壩,另外卻也助長環境爭議、健康風險,以及不斷升高的政治緊張局勢。這也讓一個問題浮上檯面:東南亞各國政府是否如他們所聲稱致力保護環境?
專精東南亞政治與安全議題的美國華府國防大學(National War College)教授阿布薩(Zachary Abuza)表示,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政府更關心經濟發展,而不是環境永續,和中國政府的思惟如出一轍。
而這種落差,也在各國造成大量反彈。例如,在東協人口第一大國印尼,去年底以來多家由中國企業經營的鎳加工廠發生抗議與罷工,
然而,今年2月由美國政府資助的非營利安全組織C4ADS發現,印尼超過3/4的鎳礦精煉產能均由中國企業控制,其中不少都和北京當局關係密切。該報告更指出,國內缺乏管控,使得印尼極為仰賴中國的投資,可能會限制政府追究產業責任的能力。
不只是印尼,就在飽受戰火蹂躪的緬甸,中國企業也正在擴大稀土開採業務,緬甸戰略與政策研究所的報告就顯示,自2021年軍事政變以來,熱門礦區撣邦稀土礦開採礦山數量幾乎增加兩倍,但此舉卻汙染大片湄公河區域,引起愈來愈多當地民眾反彈。
這也造成寮國、泰國近幾個月來不少社區抱怨,飲用水當中砷和其他有毒金屬含量激增。今年6月泰國汙染管制局檢測北部清邁、清萊水質,這兩個旅遊熱門城市就位在撣邦與泰國邊境的另一側,砷含量竟是國際飲用水標準的五倍。
泰國政府已向北京要求遏止這些開採作業對環境的影響,中國駐曼谷大使館則堅稱,所有中國企業都恪守所在國家法律,並以合法有序方式展開業務。
但中國仍持續投資造成東南亞環境破壞的產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學院助理教授盧茱莉(Juliet Lu)表示,中國在一些最具汙染性、對環境衝擊最大的產業中,擁有一些全球經驗最豐富、能力最強大的公司。
這些產業雖然愈來愈受到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排斥,但對於渴望快速經濟成長的東南亞各國政府而言,仍深具吸引力。
「如果中國企業的違規行為比其他公司更嚴重,那就應該從中國和中國企業所在國,共同推動正向制衡力量,」盧茱莉強調。
大小和整個洛杉磯相當!南極冰山流浪中,恐危及全球生態
一座大小和美國洛杉磯相當,面積約36萬公頃的巨大冰山,正在南極洲海域漂流。這座名為A23a的冰山,比英國倫敦地標碎片大廈(The Shard)更高,卻正在快速融化,科學家甚至還能看見冰層表面出現水窪,這些水窪代表該地區的融冰速度比預期更快,將對南極洲產生災難性改變。
澳洲國立大學團隊在期刊《自然》(Nature)中的報告指出,和北極相比,南極洲突發變化的潛力尚不為人所知,而且有證據顯示南極環境正發生快速、持續的變化。該研究主要作者艾布蘭(Nerilie Abram)警告,如果A23a冰山崩塌,將會對後代造成災難性後果。
英國南極調查局團隊認為,A23a將在下個月抵達距離南極1700公里遠的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 Island)的大陸棚。該團隊表示,這對島上的企鵝將是浩劫,因為企鵝必須大幅改變牠們的覓食路徑,可能無法及時返回雛鳥身邊。英國南極調查局物理海洋學家梅傑斯(Andrew Meijers)表示,一旦冰山隨海流流向開放的南大西洋,很有可能會撞上大陸棚,並被困住一段時間,而這也會嚴重阻礙島上繁殖的野生動物前往覓食地,特別是海豹和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