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工廠林立,被稱為黑鄉的南港區,在台北市各區比較起來,房地價漲勢一向低調,但在今年初居然出現一坪喊價到80萬、媲美信義區豪宅的建案——1990年代家電老牌大同公司所投資的大同明日世界!
這個售價令各方詫異的建案,卻在2月底開賣以來,短短半個月成交量就衝破五成。之所以敢喊價,原因之一是請來了國際級建築大師爾力克(Steven Ehrlich)。
儘管滿頭華髮,但身型修長、經常穿著窄版西裝的爾力克,卻看不出已經60歲,不時戴著黑絨紳士帽的他,渾身散發出詩意、自在的優雅氣質,讓許多人錯以為他是文學家。
的確,在建築上強調「多元文化現代主義」(Multi-Cultural Modernism)的美國建築師爾力克,比其他西方建築師多了一些人味,強調要「listen to people and place」(聆聽當地人與環境的聲音),進而重新演繹文化傳統,並融入現代科技與美學。
爾力克的建築哲學在建築業界吹起了崇尚多元文化與環保的風潮,讓他成為西方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而這也讓爾力克在30多年的建築生涯中,拿下了70多座國內、外建築獎項,主要的作品包括史帝芬.史匹柏的夢工廠動畫工作室、麻州肯德爾生物科技研究院、新力音樂美西總部、700棕櫚住宅等。
2月29日,來台參加「大同明日世界」建案發表會、首次與台灣媒體面對面的爾力克,指出了許多該建案的嶄新設計概念。隔天,他在對外公開的建築講座上,侃侃而談他的建築之路與哲學,250人的場地裡,來了滿座的建築師、媒體與豪宅客群。
打破水泥框,與自然共處
突然間,爾力克在台知名度大開。許多人聽聞大同明日世界有一位國際級的設計師,開始慕名而到南港建案現場參觀。
其實,爾力克不是第一次來台灣做建案。
早在12年前,爾力克就在「三大建築師事務所」的邀請下,參與台中新市政中心建築規劃的國際比圖,將台灣廟宇的建築形式融入設計概念中,獲得第三名佳作,並拿下榮譽獎。不過,當時的藍圖並沒有機會實現。
而這次的大同明日世界建案,則是爾力克在台灣第一個作品,從建築物本體的發想、設計到周遭景觀的規劃都全程參與。
與爾力克有近20年交情的三大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倪伯群說,爾力克以充滿陽光的美國加州洛杉磯為根據地,因此在他的建築中經常能看到流動的光影、大片的庭園,儘可能擴大與大自然接觸的介面。
「在這個案子爾力克使用了很多手法,來突破人被框在水泥個體中的居住境況,並且融入當地的環境,達到多元文化的建築理想,」大同公司旗下子公司尚志資產總經理張益華說。
大同在南港的三塊住宅用地,就在這樣的理念之下,一起規劃、相互借景。其中兩塊編號R8、R9的建地,將分別建設「明日館」與「世界館」,而R10則打算興建商務租用住宅,三塊區域共有近千坪的綠地庭園等公共設施。
而在每棟建築物的屋頂上,也會建構泳池、空中花園,甚至在世界館的頂樓屋頂,還將有58公尺長的操場跑道與高爾夫果嶺等創舉,無處不在的綠意裡,掩映著一處處人與人、人與自然有機會邂逅、徜徉的空間。
打破傳統,開創非對稱設計
爾力克也在大同明日世界建案中,提出國內少見的「戶戶不對稱」設計。
這是讓建築物的外觀看來沒有這麼左右對稱、方正工整,每一戶座落的方位不盡然相同,這主要是希望各戶可以有不同角度、最大限度的賞景視野。
「南港區是台北市裡一個發展中的新興區域,而且旁邊有軟體園區,具有年輕、創意、科技等的特質,因此我在建築設計中,特別加入Dynamic(動態)的元素!」
爾力克指出,在上個世紀,世界上許多的建築物,都仿照歐洲建築風格,包括許多台北的建築物也具有古典建築風格:有很高的石材牆面、大屋頂、小窗戶。但新的千禧年來到之後,不應該一直重複以前的建築風格,而要多一些開創性的嘗試,但這必須要回應現實,結合科技與自然、未來與傳統。
「建築設計就是一場對話!要在動態中,溝通很多環節、平衡很多元素,我稱這樣的建築精神為Dynamic Serenity(動態中的平衡之美)!」爾力克笑說。
倪伯群說,「四面對稱、工整的建築設計,是最好做的,有的設計圖甚至只要畫一個面,就能複製到其他三個面,但爾力克偏偏就不想這麼制式,而且他善於從自然中取材,你看一片葉子、一朵花的結構,也都是不對稱的呀!」
但這樣的設計是否挑戰了華人買房一向講求「四平八穩」的風水觀念?
爾力克坦言,觀念溝通要花時間,但他也相信好的建築師多少會懂「風水」:「一個好的建築師會對周遭環境很敏感,知道光影會從哪裡來,知道山、河流在哪個方位。對我而言,風水,就是要懂得去掌握環境中的一些根本元素!」
打破單一,讓建築更多元
在爾力克的建築信念體系中,「多元文化現代主義」是核心關鍵,而這一切的源頭就在他的北非摩洛哥建築行。
1969年起,剛從大學畢業的爾力克,花了六年的時間在摩洛哥工作,其中兩年還參與和平團(Peace Corps),成為摩洛哥內陸古城「馬拉喀什」的首位現代建築師。之後,他也曾在奈及利亞的大學教授建築,並獨自橫越撒哈拉沙漠。
爾力克表示,在這之前,他總以為美國的建築是最棒的,他的作品也是美國風格,但摩洛哥之旅讓他瞭解到多元文化下的不同建築風貌,也開始去探索背後的原因。
「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課,建築物必須與當地的文化、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相呼應,順應著傳統文化、採用當地建材,有時會找到一條最可行的建築之道!」
常為好萊塢影星、商業巨子設計住宅的爾力克,近年也被邀請到杜拜設計私人住宅。像是一棟名為「新月」的兩層樓住宅,屋頂有著微微上揚、彷如新月的造型,線條雖簡約,但是相當於足球場大小的規模,卻擋不住恢弘氣勢。
「在伊斯蘭文化中,新月就代表著新的開始、生命的希望,同時這個龐大的屋頂也提供了很好庇護,可以抵擋沙漠氣候、雷電、陽光的直擊,而且在光的投射下,屋頂會投射出弧度優美的影子,」爾力克說。
寧可房子繞道,就是不砍樹
極注重環保的爾力克,寧願打破房子的對稱性、繞著樹木蓋房子,也不願意砍伐老樹。在若干建案中,他甚至從當地老樹的花紋中尋求靈感,讓整個房子的建材、色彩等設計,可以和當地生態結為一體。
他自己在加州威尼斯市的房子,使用的就是自然風化原料,外牆鋼板也不上油漆。挑高五公尺的一樓,與外面的庭園幾乎沒有隔絕,坐在客廳裡,就能感受到庭園內80歲老樹、屋外光影的氣息。
爾力克在演講中,經常提及fusion(融合)這個字,而這不只是室內與室外空間的融合,更是跨文化、人與自然的融合。
這位從小就喜歡蓋樹屋、做太陽能概念建築模型,演講末了還會提醒聽眾出門時要隨手關燈、要關注地球暖化問題的建築師,在台灣示範了「建築人類學者」(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ist)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