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環球影城更擁擠!大阪世博高溫壓力逼出防暑極限
▋三元能源大火損失約110億,張安平親自減薪20%致歉
▋全球塑膠公約卡關!石化大國阻撓,環團怒斥人類健康遭出賣
比環球影城更擁擠!大阪世博高溫壓力逼出防暑極限
正在日本大阪如火如荼舉辦的世博會(World Expo),主題是「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但在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熱浪日益嚴重,並不斷把日本氣溫推向新高之際,世博會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設計一個能適應現在氣候的場地。
在走進熱門的法國館前,大片空地如今多了不少帳篷,排隊等候的遊客們擠在內部,尋求片刻喘息。製冷風扇對著行人吹出冰冷水霧,吸引許多人駐足。停在路邊,改裝成「降溫站」的空調巴士,一次能吸引數十位被熱浪擊垮的遊客上車。《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指出,這些基礎設施的升級,顯示世博會已經認真應對這項挑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傳出中暑病例激增的重大事件。
《日本時報》統計,世博會截至8月6日為止,短短四個月已經吸引超過1500萬人次遊客,但日本遊客最多的主題樂園環球影城,2023年一整年也不過吸引1600萬人次遊客。人潮愈多,尋找涼快地點的競爭也就愈激烈,中暑的潛在風險也愈高。
因此,本屆大阪世博早在4月開展前,就設想多項避暑與創新方案。像是在6月,主辦單位就在場地周圍設置300把大型遮陽傘、增加陰涼處,以及30台噴霧風扇、60台局部空調、多輛空調巴士。工作人員也在東門入口發放陽傘,原因是這裡每天都因為安檢、驗票而出現壅塞。
此外,日本空調大廠大金(Daikin)也提供一項極具創意的降溫方案,在約70平方公尺的小屋內,利用夜間電力製冰,再透過冰塊維持小屋的日間涼爽。它由太陽能供電,遊客不只體感溫度降低,看到冰塊也可增加視覺上的清涼效果。
主辦單位能超前部署,其實和過去幾年來酷暑對日本社會造成的衝擊有關。根據厚生勞動省數據,去年因為酷暑而緊急送醫人數達到9萬7578人,死亡人數則高達2033人,和2015年因中暑死亡的人數489人相比,足足成長三倍多。
到目前為止,大阪世博會在防止中暑上表現可圈可點,今年7月約有30例疑似或確診中暑病例。相較之下,2005年的愛知世博會舉辦期間,中暑病例卻高達313例。《日本時報》認為,這顯示人們對極高溫的危險有了更深認識。
但只要全球暖化趨勢持續下去,這些夏季活動的形式可能都會被迫改變。8月中在兵庫縣甲子園球場舉辦的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110年來第一次把開幕儀式改在傍晚舉行,以避免隊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比賽。
早稻田大學體育科學系副教授、中暑專家細川由梨表示,隨著氣候變遷趨勢持續,極端高溫變得更極端,未來某些活動在夏季根本不可能舉辦。
三元能源大火損失約110億,張安平親自減薪20%致歉
台泥旗下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位於高雄小港的電芯廠,7月14日發生火災事故,台泥於13日發布重大訊息,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與財務影響。經內部調查,台泥判斷起火原因最可能為人為操作或機械異常,導致有瑕疵的電芯半成品發生熱失控。這場火災除了對廠房設備造成嚴重損害,台泥表示,相關資產損失帳面價值約164億元,雖投保最高30億元的單次理賠,依持股比例計算,仍估計對獲利衝擊達110億元,確切金額將列入2025年上半年財報。
台泥總經理程耀輝指出,火災高溫導致廠內斥資30億元建置的化成系統三套電腦主機全數燒毀。經台泥跨部門團隊比對監視器影像與同仁訪談,發現起火點可能源於生產流程中,有瑕疵的電芯半成品進入靜置倉後發生「熱失控」。台泥初步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人工檢查未遵循標準作業流程,或自動化設備異常所致。由於火場核心區的設備仍待開挖,台泥強調將持續配合火調單位,以釐清確切原因。
面對這場衝擊,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代表經營團隊向大眾致歉,並坦承這場火災不僅是一場意外,更是對台灣新興電芯產業的嚴肅考驗。他強調:「如果台泥因為一次挫敗就選擇退縮,那麼,我們將會對台灣新興電芯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為承擔責任,台泥營運總部的高階主管,包括張安平本人與總經理程耀輝,皆自8月起至年底每月減薪20%,同時也將追究火災相關人員的責任。
為保障客戶權益,台泥已迅速啟動多元應變計畫,確保電芯供應不中斷。張安平表示,台泥已加速與海外 OEM 夥伴合作,預計今年10月初即可生產第一批Molicel第一代高階三元鋰電池。同時,公司也重新評估並擴大原本就在評估的海外設廠計畫。儘管海外生產已展開,但三元能源科技總經理薛人禎強調,核心研發技術仍將保留在台灣,未來高雄廠將專注於第二、三、四代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持續深化台灣在電芯產業的關鍵地位。
全球塑膠公約卡關!石化大國阻撓,環團怒斥人類健康遭出賣
希望能解決全球塑膠污染的塑膠公約談判,8月15日在瑞士日內瓦結束,但各國未能達成任何協議。各國意見分歧的爭議點在於,公約是否要限制塑膠產量的指數型成長,以及是否要針對製造塑膠所使用的有毒化學品施加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全球管制措施。
支持限制塑膠產量成長的法國生態轉型部長帕尼耶—呂納歇(Agnès Pannier-Runacher)難掩失望與憤怒,「一小撮國家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不是國民健康和經濟永續,阻撓塑膠公約通過,但科學和醫學證據已經告訴我們,『塑膠會殺人!』它毒害我們的海洋、土壤,最終也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反對方、石化產品大國沙烏地阿拉伯則表示,兩份爭議草案都缺乏平衡,過於偏重其他國家觀點,並把原本應該不屬於公約的塑膠生產納入範疇。
「很明顯,我們沒有達成想要達到的目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負責人安德森(Inger Andersen)表示,即便面臨嚴峻挑戰,但還是取得顯著進展,體現在各國在討論中釐清各自底線。
《歐洲新聞》(Euro News)指出,要讓任何提案納入公約,必須得到所有國家同意。印度、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越南等塑膠生產大國都表示,共識對一份有效的公約至關重要,但部份國家希望改變此流程,必要時可以透過投票來做出決定。
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健康計畫主任兼代表團團長阿祖雷(David Azoulay)表示,如果無法找出解決方案、改變現有流程,談判將再次失敗。
「我們需要的是重新啟動,而非重蹈覆轍。」阿祖雷建議,希望公約達成協議的國家必須離開現有進程,組成「意願聯盟」,這個聯盟必須納入投票選項,以杜絕這次公約談判過程中的「共識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