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係,真可謂密不可分。交大教授胡定華主動爭取工研院電子所所長一職,協助策劃工研院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計劃,培訓出台灣首批半導體種子,都與交大有關。
此次交大50位傑出校友中,就有17位校友從事半導體相關行業。從最上游的IC設計業者如思源科技創辦人黃炎松、凌陽科技創辦人黃洲杰,到中游的晶圓代工端的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人,再到下游的封裝測試業者如矽品董事長林文伯,都是交大培養出的半導體優秀人才,更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建邦創投董事長 胡定華
交大三優勢,奠定傑出表現
今年68歲、35年前由交大電子系主任轉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的胡定華,不僅是交大電子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後來更主導台灣半導體產業培訓計畫。派遣一批研發精英前往美國接受RCA技術移轉,為促成台灣進入半導體產業領域的功臣之一。
胡定華不僅服務於交大及工研院,後來更投入科技管理,成立建邦創投公司,協助旺宏、合勤、智邦、友訊等科技公司設立,為台灣少數具備交大學生,又是交大教授,更是創業科技人等三重身分的交大人。
如此多重身分的胡定華說,交大之所以跟台灣科技產業關係如此緊密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交大最早成立電子研究所,讓學生搶先進入就業市場。當初配合政府政策發展輕工業,如在1964年成立楠梓加工出口區,許多交大校友畢業後不需出國就能在國內找到合適的工作。如當時的高雄電子及後來的建元電子(飛利浦封裝測試廠),都有很多交大校友前往就業,隨後再創業衍生出更多新創公司。
其次,交大學長學弟妹們的關係濃厚。這種不必認識,只要報出是交大人就有三分見面情的優點,也帶動交大校友在電子產業人脈的效應。如早期的上海交大校友殷之浩幫助施振榮成立宏碁與明基。前交大師長潘文淵幫助胡定華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另外,前交大學長方賢齊也協助曹興誠成立聯電等,學長拉學弟學妹一把,這是交大人的優良傳統。
第三,交大人比較願意承擔風險,在某些程度上交大人自我肯定的意識較強。在學期間,胡定華就看到前中研院院士朱蘭成老師做的一堆有如破銅爛鐵的微波天線賣給客戶。這讓當時學生都覺得只要有設計及技術,就能將知識財產轉為商品賣錢,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談到交大人的另一特色,大學讀台大電機系的胡定華說,交大的風格與台大就是不一樣。
交大人實幹,台大校風自由
台大的校風是自由,學生個個都很聰明、優秀。而交大卻是篤行、純樸及實幹型的學生,兩者不同。胡定華回憶,曾有美商安培電子(Ampex)提供一組報廢的印刷電路板給交大。
交大老師就趁機帶著技工與學生一起拆解,將電晶體一顆顆拆下再測試,分出好壞來加以利用。這種實做的經驗,交大學生特別在行。
胡定華說起交大,還特別提到一個與交大非常有淵源的家庭,現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十分重要的兄弟檔盧志遠(旺宏總經理)及盧超群(鈺創科技董事長)。
他們的父親盧善棟就讀交大唐院礦冶系,結識當時就讀交大平院鐵道管理系的唐又貞,結婚後生下盧志遠兄弟。
交大人不僅影響校友,更擴散影響力到校友的家庭與其他產業去,這正是交大影響力的象徵。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 宣明智
如果不是交大,我的人生不會如此精采
現為聯電榮譽副董事長、矽統董事長的宣明智接受訪談時說,自己一路走來都是靠交大人的幫忙、提攜。在校時自認不是位用功的乖學生,考試時還要請同學事前補習,才能平安過關。
當時的「好同學」為周吉人及李能松。周吉人係現任交大思源基金會執行長,李能松則為現任冠捷科技研發協理,兩人在當時是宣明智安然通過各項大小考試的恩人。「由於不能占他們太多時間,因此要找兩、三位一起指導我,更重要的是,考試成績不能比他們高分,否則就不夠義氣了,」宣明智描述箇中祕訣。
畢業後工作,宣明智也是在師長胡定華及學長曹興誠的提攜下平順的開創半導體事業生涯。
「當初我25歲就創業,但不幸被詐騙集團騙了,」他說。當時從事聖誕燈飾的銷售,旺季時的營業額每月可達200萬元,算是創業有成。沒想到遇上詐騙集團,交了貨卻收不到貨款,反賠了200多萬。最後在老師胡定華的建議下,收起事業到工研院電子所當採購。
記得第一天到電子所面試時,遇上了當時已在電子所工作的曹興誠。他看到宣明智的履歷表是交大畢業,馬上就說「交大畢業的不用再考電子學了,我相信你。」「真的,交大其實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代表的是質優、有水準,」宣明智說。
大學熱中社團,愛打籃球
不過回憶當年建中畢業上交大時,宣明智並不喜歡這個大學。校園比建中還小,女生沒幾位,再加上當時新竹比台北偏遠等因素,讓他甚至萌生重考念頭,大一都在悶悶中度過。後來發現交大的優點,加上父親建議,才放棄重考,認真在交大玩起來。
宣明智謙稱自己在交大時是不太上課的,他把許多時間花在參加社團及打球上。記得大一時去參加橋藝社,不會打橋牌,卻臨時被同學林文伯(現矽品董事長)、吳及雱及彭海華等三人拉去練習,第二天就報名參加大專盃的橋牌賽,還打進決賽。
個子雖不高的宣明智還愛打籃球。他笑稱當時班上的籃球隊是跟別人比矮的,號稱是「兩長三短」,但最高的兩位同學也只有176公分,像他一般高的「三短」也約在165公分上下。「比高度不及人,就只有比體力及比準度,」宣明智說。為了補體力,他們每天一大早就練跑步,並做基本動作訓練及練投籃準度,最後贏得冠軍。
說起過去在博愛校區上課的情形,宣明智還很清楚記得,那時教授物理課程的包白水教授,是有名的殺手。上課很兇,考試也很難,學生不會寫就易被當,因此學生私底下都稱老師為「包當」。另一位他上課一定要到的課是溫鼎勛教授的通訊課,因為溫教授講的一口溫州話,班上沒幾人聽得懂,宣明智就被視為此堂課的助教,負責來「聽課」。
這種從學校到畢業校友間發展的人際網絡之密集,即使在史丹佛或哈佛大學等名校都少見。
交大四年帶給宣明智最大的意義就是頂著這個品牌光環,一路受用無阻。宣明智說,「沒有同學,我無法畢業;沒有校友,我的工作一定大打折扣。」交大這種特殊的價值意義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如果不是交大,我的人生不會如此精采,」交大電子系62級畢業的宣明智說。
★群聯電子總經理 潘健成
創業伙伴是交大人,資金也靠交大人
此次交大50位傑出校友中,最年輕的要算是今年34歲的群聯電子總經理潘健成,他同時也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子弟。
群聯電子是由當年在交大一起就學的僑生們共同創辦,所以「沒有交大,就沒有群聯,」潘健成說。務農之家的潘健成,8歲就要幫忙農務,13歲離家就學,19歲來台讀書,一路走來已習慣一個人在外,且生活費及學費也要自行打理。
民國82年進交大時,父母總共給了他14萬台幣,要他讀完四年。開學第二天,潘健成就向圖書館報到,打工賺生活費。由於工讀時數有限,潘健成連打兩個工,在圖書館及福利社都可見到他的身影,賺取每月3000元的報酬。但為了更大筆的學費著想,潘健成努力讀書,希望獲得獎學金。果然,當別人還在參加迎新舞會或跨校聯誼時,他在圖書館打工兼讀書。大一下,讓他考到全班第一名,獲得2萬5000元的獎學金。
過年最孤單,創業校友幫忙
在印象中,他覺得交大課業很重,總有寫不完的作業,交不完的報告,「大一幾乎天天都在交報告。」
老師個個都逼得很緊,好像是要培養學生的耐力與恆心,讓他日後創業後,忙碌的工作每每讓他想起交大生活,好像當初的磨練,讓他現在倒是練就了忙中有序,忙而不亂的應對技巧。
由於自己是僑生,潘健成說每次遇上大節日時就是僑生最孤單的時候。記得第一次在交大過年,全棟宿舍只有五、六位不到的同學很冷清。他在大年夜打完工後回家,領了店長發給他的1000元紅包,回宿舍睡了一覺。
隔天則在宿舍跟僑生們吃火鍋,以解思鄉之苦。不過,僑生們也因為這樣而更加團結,感情更為融洽。潘健成說,「僑生在交大感情特別好,後來創業我也把他們找來。」不僅創辦伙伴是交大同學,資金幫忙也是靠交大校友。潘健成說,剛成立群聯時沒有錢也沒有朋友。「人家看到我們那麼年輕,都不敢投資,甚至連見都不願見。」後來還是在學長邰中和的資金幫忙下,群聯才站穩腳步,快速成長。
有了交大同學一起創辦群聯,又有交大校友的資金幫助,現在的群聯已是股價200元的IC設計公司,也是國內專業的快閃記憶體控制大廠。潘健成如今小有成就,也主動回饋母校,幫助學弟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