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自動化的時代來臨了。科技產品買方便;自動提款機、文字處理機、傳真機、自動化生產線等等,省時又省力。可是慢著!你準備好做個現代人,實際去使用這些科技產品嗎?
怕出差錯
事實是,在我們的週遭不難聽到這樣的聲音:金融卡?萬一機器卡住了我的卡片怎麼辦?會不會把別人的帳算到我頭上?或者,電腦打字?按錯鍵怎麼辦?資料會不會被吃掉?機器萬一爆掉了怎麼辦?
這些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其實是--我沒用過,不敢用;或是,要花太多時間學習,我懶得學;機器太貴了,我捨不得買--總之,不用這些東西,日子也還過得去,何必自找麻煩,那麼累呢?
科技產品本身不夠完美,不夠可親,也要負上一部分責任。例如個人電腦剛上市時,光是開機,進入使用程式的步驟,就複雜得令人頭暈;加上軟體少、設計不夠周詳、機器故障率高,更別提使用手冊動輒厚達幾十頁,說明文字又是只有內行人才看得懂的術語,實在教人喪氣。
對東方人來說,使用科技產品還有一層文化的障礙。幾乎所有科技產品都有一項特色--減少人與人的溝通(用意在不麻煩別人,節省每個人的時間);可是東方人有高度的社群需要,對著一台機器獨自工作,與機器對話,今他們心生恐懼。
傳統東方人的辦事方法是建立在人與人的互信上,他們不信任機器。例如,他們寧可帶著文件,老遠跑去給對方填寫、簽名,也不願利用傳真機,深怕這份文件流落他方。
在技術上,東方文字,特別是中國字、日本字,構造複雜,相對需要的軟體設計也比歐美文字複雜得多。在歐美,打字早已是相當普遍的技術,轉換為電腦打字輕而易舉;在東方,這方面的技術障礙從未被克服,打字因而對絕大多數人都是全然陌生的技巧。何況至今還沒有真正簡單易學的電腦軟體,這就難怪即使像日本,已是全球最大的電腦產品製造和輸出國,一般人仍然很少使用電腦。
在日本,只有二0%的公司有電腦,平均每二十七名員工一台;而在美國,平均是每六名員工二台。日本大部分學校也仍然教珠算,而不教電腦;平均每所小學只有二.九台電腦,初中是三.五台,而且多半是行政用,而非教學用。
可親的電腦
其實科技恐懼症是可以克服的。以電腦為例,如果鍵盤簡單、方法易學、軟體設計周到,讓使用者感覺自己能夠控制電腦,就可以大大減低初學者的恐懼。現在電腦界正在開發的語言輸入法,就是為了減少使用者的學習障礙,使電腦變得比較可親。
另一個機器和人之間的鴻溝是「改變」。如果機器能夠把原來的工作做得更快、更好,又不必使用者在工作或生活習慣上做太大的改變當然很好;問題是電子產品確實需要使用者大幅度的改變觀念和習慣,而「改變」所帶來的不可知使人不安。
對辦公室和工廠的管理人員來說,自動化的初步投資相當龐大,而其後員工能否適應、產能是否提升、投資報酬率是否恰當,都是難以掌握的變數。從「冒險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冒險」的經營原則來看,企業界腳步遲疑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無論我們愛不愛、敢不敢跨出第一步,科技革命已在我們身邊漸進但是快速地展開。終有一日,外力會逼使我們不得不採取行動。美國汽車製造業的經歷是最好的教訓。
七0年代,美國的汽車製造業雖然知道日本人正在迎頭趕上,但是當時美國汽車獨霸全球市場,一切運作都很順利,何必輕言改革?結果日本汽車在八0年代以較低廉的價格、較高的品質,數年間打得美國車招架無力,喪盡競爭優勢。
如今美國的汽車製造業也開始以工廠自動化來提高產能、降低售價。這場仗還沒打完,但是美國人已付出額外的代價。倒不如掌握先機,無論是個人或公司,都可以評估環境,事先訂下詳細計畫,然後照著自己選擇的方式和速度,加入科技發展的行列。
克服科技恐懼症的唯一方法,是將退縮化為遠見和行動。
(取材自USA Toda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經濟與生活公司出版「親近電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