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適逢父親節,台灣許多有家累的男性,可能會哀嘆爸爸的角色只剩下「付清」。其實,爸爸們別小看自己,下班回家跟孩子隨意說的幾句話,他們會聽在心裡。最近,我剛好聽到一位年輕朋友小庭,跟我抱怨家中父親對她說教,讓我有不少感觸。其實,不論父親或母親從小的溝通方式,真的會影響到小孩日後進入社會的階級流動能力。這不是危言聳聽,就讓我來說說身邊兩個朋友,父親們截然不同的溝通方式帶來的差異吧。
最近一位年輕朋友小庭跟我抱怨爸爸老是對她碎念,我聽了竟也默默點頭同感。
「你為什麼不多讀點書?你知道爸爸當年多辛苦嗎?」這句話,小庭已經聽了不下百次。她只是低著頭,耳機裡播放著喜歡的動漫主題曲,沒有回嘴,但心裡早已默默與父親拉開距離。
她的爸爸阿國,是典型台灣傳統家庭背景出身的代表,從基層工廠一路打拚、存錢買房、投資 ETF,辛苦供女兒念私立大學。他的期待很簡單:只希望女兒比他過得更好。
父母的焦慮被孩子複製貼上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那句句看似關心的「好意提醒」,其實成了女兒心中揮之不去的壓力。這種溝通方式,在台灣家庭裡其實很常見:表面上是愛,實際上卻像情緒勒索,讓孩子只學會壓抑與逃避,甚至複製父母的焦慮。
相對地,朋友莉莉的成長經驗就完全不同。她的父親原本是外商主管,後來和朋友創業當老闆,從小就用平等開放的態度與女兒互動。莉莉考試成績差時,他不會馬上責備,而是先問:「怎麼了?是不是有遇到什麼困難?」然後鼓勵:「沒關係,下次還有機會拚回來。」
莉莉在家做功課時,也喜歡像小庭一樣戴耳機聽流行歌。她爸不但不反對,還說:「多聽這些外國歌也是練外文,滿不錯的。只要趁空檔聽就好囉。」
父親不說「這是為妳好」,反讓她獨立自主
因此,雖然莉莉在相對寬鬆的教養下長大,最後也順利考上國立頂尖大學。她的個性獨立自主、勇於挑戰,那份容易站上大舞台的從容自信,讓她職場上常被提拔,現在已是某間企業的高階主管,帶領團隊能力深受高層肯定,跟小庭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回頭看我自己的家庭,其實也比較像小庭那邊。媽媽總覺得自己學歷不高,命中注定只能當勞工,所以一直叮嚀我們走一條「比較保險」的路。姊姊成績好,家人希望她念醫學系,最後成了營養師;我乖乖念書、原來是想當老師,但26歲那年辭職跑去當收入不穩定的作家。弟弟更「離經叛道」,不但沒有成為父母心中的那種人,還搬出去住,偷偷養貓。
但直到某一天,我去一家管顧公司面試,意外認識了一位大老闆。在那裡經歷了一年的學習,甚至做了自己的性格測評工具,我才發現——我其實徹頭徹尾不適合當主管。問題不是出在能力,而是根源於從小家人的溝通模式!
媽媽總是用命令式、批判式的語言對待我們全家,結果就是:爸爸一輩子生活無能,我們小孩不是叛逆就是忍辱負重像阿信。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樣,長大後才驚覺,這些深植內心的模式,其實藏在那些日常語句裡。
語言中的階級枷鎖
到底會卡住你發展的空間的對話,有哪些呢?像是有人可能會說:「我們家就是這樣,不可能去念台大啦。」這樣的話,一開口就把小孩的未來框死了。
又或者你可能聽過:「學藝術沒出路,乖乖考公職最穩。」這些建議的本質,其實是對風險的逃避,而不是對孩子的理解。
更常見的是一句話:「我這是為你好。」這類語言,看似關心,實則在否定孩子的自主選擇。長久下來,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害怕探索多元世界。
心理學家Eric Berne 提出「交易分析理論」,指出我們常以三種模式對話:父母型(說教命令)、小孩型(情緒逃避)、成人型(理性平等)。如果父母願意以成人型的方式與孩子對話,思維的轉變才有可能真正開始。孩子也才會充分成長。
打破框架,父親母親不如這樣溝通
那麼台灣的父母到底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請不要再用「我這是為你好」當開場。你可以說:「我有些經驗想分享,你想聽嗎?」或者:「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我想了解一下。」這樣能讓孩子保有決定權,也願意打開心門。
再來,與其說「靠畫畫會餓死」,不如問:「如果你真的想靠畫畫生活,現在要怎麼準備?」這不是縱容,而是引導他思考未來與風險。
有時候,你也可以坦承:「爸爸以前沒人教我怎麼選科系,所以我會擔心你走冤枉路。你能讓我更了解你的想法嗎?」這種方式不會貶低孩子,反而幫助他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
父母也可以坦白和學習
最後,大人要學會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我們來談清楚邊界。」例如:「你想自由追夢可以,但生活費怎麼分攤我們得一起想清楚。」這讓孩子學會自由與責任是並存的。
回到小庭,她爸爸學會轉換語言後,女兒也逐漸敞開心房。有一天她主動說:「爸,我知道你會擔心我,但我真的很想做設計。我會去找實習,也不會亂花錢,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沒有標準劇本,但卻是最值得每個父母學習的方向——讓孩子有機會當一個負責任的選擇者,而不是只是服從安排的人。
打破階級,不靠財產靠思惟
其實,最近愈來愈體會到,在台灣,真正能打破階級複製的關鍵,不一定是補習班、名校,而是父母是否願意放下焦慮與控制;是否願意用「成人型」方式與孩子真誠對話;是否願意給與理解與信任,同時教會責任與選擇。
當家庭語言改變,孩子看見的世界也會跟著不同。他們會開始相信:我可以比父母走得更遠,而且,是用我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