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半導體進入「全球製造」時代,如何統領文化各異的人才?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透露養成「外籍兵團」的小秘訣,他們又如何打造南部人返鄉、鼓勵女生入半導體業、以及父子兩代都想當日月光工程師的企業環境?
少子化、高齡化早已不是新議題,但當5月數據出爐,台灣寫下人口連16個月負成長,2024年生育率再度全球吊車尾,籠罩在各產業上的勞動力短缺陰霾,也愈加厚實。
對於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廠日月光來說,這是刻不容緩的議題。除了導入自動化,考慮到封測領域需要眾多設備工程師,才能穩定產品品質,公司早在數十年前便已開始布局,將徵才觸角向外擴大、向下扎根,期望提前綁定優秀人才加入團隊。
從新血源頭搶才,日月光扎根高教
隨著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界重要性上升、角色也逐漸吃重,「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擴張,那當然擴張的前提就需要人。」日月光人力資源處副總李叔霞向《遠見》分析,其實各大廠都正面臨產能擴張、人力供給不足,努力「夾縫求生」的難題。
「十年前我們就發現,大型企業如台積電、日月光、聯電,大約有六至七成的新進員工是應屆畢業生。」李叔霞指出,從高教端扎根必是重點策略。日月光與中山大學半導體學院、成功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正修科大等多間學校皆展開產學合作、企業實習,更捐贈封測器材,打造南部具備封測設備的半導體學院。
只有實習機會並不夠,日月光也透過與教授端長期合作,發展技術研究教案、捐贈研究器材給學校,提前預定人才外,也可降低學用落差,「我們讓他們做研究有工具、教學有場景,讓學生在學校為未來就業做準備時,可以更貼近職場狀態。」
戰場也往下延伸至區分文理組的起點:高中。6月中,日月光與高雄市政府宣布合辦高中生半導體夏令營,期望藉此活動鼓勵更多女性投入半導體產業,打破「工程師等於男性」的刻板印象,提升產業中的性別多元性。
從吸引人到留人,打造日月光人才磁場
隨著台積電積極在南部擴廠,恐怕也將在南台灣掀起「磁吸效應」,對在地企業的人才布局產生影響。日月光與周遭半導體大廠約定好不會惡意挖角,但人力市場本就自由流動,說完全不受影響其實不太可能,但以長遠發展來看仍是「利多於弊」。
「南部半導體聚落是一個大磁鐵,會吸引許多北漂的優秀年輕人,他們願意回到台南、高雄。」李叔霞觀察,日月光的主管與員工許多是當地人,對他們來說,能夠「回家」就近照顧父母,是很大的職涯誘因。
另一方面,日月光也積極提高員工福祉,強化公司內部拉力。例如,為了讓員工安心打拚,除幼兒園外,2023年開始,日月光於全台各廠區周圍打造六間日照中心,服務員工長輩,「以前是接小孩,現在還有接爸媽。我們希望透過公司的資源,幫員工分擔一些他最掛心的事。」由此可見,日月光將鑽研封測品質的精神,來用心經營員工福利、留住人才,打造更具向心力的工作環境。
管理跨文化人才仍是硬仗
早在十多年前,日月光便著重招募東南亞人才。目前外籍工程師人數快突破1000人,菲律賓籍最多,越南、印尼也直線上升,其中逾四成留任超過五年。日月光也協助員工取得永久居留證、身分證,不僅在台灣結婚生子,也有父子兩代都在日月光當工程師。
儘管「全球製造」看來勢在必行,對日月光而言,這仍將是一場硬仗,如何導入自動化降低人力成本、如何跨文化管理,周邊維運如何到位。當未來的工廠員工不再以台灣人為主,企業是否具備足夠能力與彈性因應全球化的營運挑戰?
過去台廠習以為常的管理方式,放諸異地,卻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影響。以日月光為例,即便是在文化相對接近的泛華人圈國家如馬來西亞,設廠過程仍遭遇數十倍的挑戰,這也凸顯了全球布局的複雜性。
「那數十倍包含有法規問題,尤其是人的相容的問題。」李叔霞說,相較於台灣社會中,宗教、國籍、語言都相對單純,海外設廠需處理更多「人因」問題,若管理不佳,都可能影響工廠的營運及表現。
海外人才與本地團隊一同工作,建立互信基礎
為了跨越這道坎,日月光已開始實踐具體的解決方案。當時馬來西亞建廠,團隊的核心成員先飛來台灣,與本地團隊一同工作三個月,密集共同訓練後,再一同派往馬來西亞。如此一來,員工不僅在實戰中建立共同的語言和工作模式,更為未來的跨國合作打下互信的基礎,新一輪的「全球製造」是危機也是轉機,有望在全球人才管理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