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災情停不了,南部人如何是好?政府真的沒在處理嗎?近期西南氣流帶來的豪雨肆虐中南部地區,高雄、屏東、台南多個鄉鎮累積雨量已直逼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在多地釀成嚴重災情。防災學者指出,儘管中央與各地方政府,長年來對治水均投入相當多的精力與經費,但雨災仍然發生,原因可能出在團隊思惟未跟上氣候變遷轉變的速度。為何洪水週期設定防兩百年一次,恐不符現實?
根據消防署提供的最新數據,這場雨災已造成5死、3失蹤、78傷,其中最讓人驚心動魄的是高雄市桃源區小客車翻覆案,車上5人僅尋回2人,但均已死亡,其中一人甚至只尋獲部分軀體、身份待確認,其他3人仍在搜救中。
另外,經濟部的報告也指出,此次雨災共停水8712戶,仍有3801戶等待修復;停電54489戶,待修復的也還有303戶。中央火速成立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並指派政務委員兼工程會主委陳金德進駐外,行政院長卓榮泰4日更再度南下勘災,強調將把728豪雨納入「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特別條例」,經費上看300億。總總訊息顯示,此次雨災已重創中南部。
重建工作未完成,中南部已被丹娜絲嚴重脆弱化
但中颱丹娜絲襲台已是7月上旬的事情,區區的西南氣流,為何會對中南部造成這麼大的災情?「以往我們的思惟都會認為,颱風來才會致災,但如果你仔細看一下,現在許多災害,大多在颱風來後才發生。」銘傳大學都市設計與永續發展學系主任林文苑受訪指出,7月初的丹娜絲颱風雖僅為中颱,但其行進路徑相當罕見——由台灣海峽南部北上,直接登陸嘉義布袋,結構未遭中央山脈破壞,使得中南部地區已被風災攻擊的相當脆弱,至今尚未復原,為後續的728雨災埋下伏筆。
接著,西南氣流自7月28日開始為中南部地區帶來強降雨,高雄市茂林區與桃園區,自7月28日到8月4日止,累積雨量分別為2785.5mm(釐米)、2423mm,累積雨量已接近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程度,「這樣高頻率的雨量衝擊,說真的,下到哪裡都會致災。」林文苑表示,不管中央還是地方,這些年都已在治水方面投入相當多的精力與經費,為何雨災還是發生?原因可能是治水思惟尚未跟上氣候變遷的速度。
洪水設計防200年一次,不符現實?
他指出,以往政府在談治水的時候,會設定一個洪水週期,比如說要防200年一次的洪水,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步調加速,過去巴黎協定設定「以工業革命前的水平為基準,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C內,並致力達到以升溫幅度1.5°C為上限」的目標,但如今1.5°C的目標已不可能實現,代表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將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防200年一次週期的洪水還有沒有用,基本上就要存疑。」
目前國科會正與國家災害防災科技中心(NCDR)合作推動「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做法,對本世紀中、世紀末的台灣降雨量進行推估,而這個工具,可以成為未來政府治水計畫的指南針。林文苑建議,未來台灣的治水措施,應跳脫傳統框架,改以氣候變遷角度進行思考,來重新設計防洪的排水系統、堤防等等,盡可能地減輕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不做完整配套,暴雨來水溝做再大也沒用
「必須要去思考洪水的根源是什麼,」他指出,單純就治水這一塊來講,可分為內水(排水系統)與外水(流域治理)兩個領域來談。以排水系統來說,可以透過國土計畫城鄉發展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國土保育地區的規劃,讓雨水儘量滲進土壤,並搭配其他的滯洪措施,用最大程度減少因開發造成的表面逕流。否則,一但表面逕流過大,「基本上那個水下來的時候,不管你水溝做得再大條也沒有用。」
至於流域治理的部分,最重要就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最大程度減少土石流的發生外,也能降低水位暴漲產生的倒灌、溢淹風險,而這方面,也可透過國土計畫去進行設計。
「現在談防災,不能夠只有談災害防治,更要談到整體氣候變遷的調適,」林文苑建議,政府應該去評估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未來每年會有多少雨量將降到台灣,再針對這些推估的雨量進行治水計畫,這才是治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