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正進入關鍵階段,在8月1日截止日前,力拚對美關稅鎖定15%區間,以比照日韓水準。目前,台灣代表團正於華府持續進行最後磋商,中經院院長連賢明也在台灣關稅揭牌前夕提出應對方案。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全球啟動10%基本關稅,並另對約60個國家徵收高額「對等關稅」。美國正建立新的關稅分級機制,已與日本、歐盟、韓國等國簽訂框架協議,透過重大投資承諾將最終稅率壓至15%。川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強調,8月1日是對等關稅最終生效日,不會再有延期空間。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目的,而是迫使他國「低頭」的手段。儘管美方將談判包裝為「對等」,實質上是爭奪不對等的投資權與採購條件。其貿易政策可視為一種延伸的國家安全戰略,核心目標在於降低對外依賴,同時增強美國自身的製造實力與財政穩定。
川普貿易政策四大核心
連賢明分析,川普的貿易政策核心可歸納為四點:
1. 產業回流: 透過關稅促使製造業回到美國,創造就業,重建工業基礎。
2. 貿易公平: 認為全球對美國市場享有過多好處,而美國市場對外則無相對的回報。
3. 貿易逆差收斂: 認為過去四年未能有效降低逆差,此次將「課到底」。
4. 彌補財政: 藉由對外課徵關稅,補足其在國內減稅造成的稅收損失,進而維持預算平衡。
連賢明提醒,台灣不應幻想作為盟友就能獲得最低稅率。2024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達739億美元,2025年甚至可能突破千億,如此規模勢必引發川普政府關注。
他預估,考量預算需求(川普減稅四年約需彌補2兆美元,每年需3000至5000億美元),美國每年3.3兆美元進口額若課15%關稅,可創造5000億美元稅收,足以填補財政缺口。因此,台灣的關稅稅率很可能落在15%至20%區間。
台灣產業兩極化 挑戰與應對策略
連賢明警示,台灣與美國關係雖密切,但在川普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下,不宜輕易打「台積電牌」或採取對抗姿態,以免引發半導體技術全面封鎖的災難性後果。
他強調,川普不在乎是否為盟友,加拿大也曾是其制裁對象。此外,台灣還面臨「洗產地」問題,即許多中國企業透過將生產線遷至東南亞,名義上避開關稅,但實質利益仍歸中國,導致美國就業未回流。
中經院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台灣整體出口對美貿易占比已攀升至38.3%、躍升第一,超越中國與香港合計的27.1%,顯示貿易重心轉移,但背後隱憂是產業結構過度偏向資通訊(ICT)和半導體(兩者合計占比達77.38%),而傳統產業(包括石化、鋼鐵、水泥、紡織與機械等加總僅剩14.35%)則面臨困境。
連賢明形容這樣的產業兩樣情為「冰火兩重天」,未跟上AI趨勢的傳產受中國傾銷衝擊,將更為慘烈。
認清川普要什麼 ,化危機為轉機
連賢明提醒,川普上任百日內簽署的行政命令數量已與拜登相當,預示未來將是「全面介入,無所不控」的動盪年代。台灣社會與企業必須提前準備,不應驚慌,而是積極應對挑戰。尤其考量台美貿易逆差偏高,川普可能要求台灣「投資換減稅」的模式已然成形。
「我們在想,能不能趁這一波對美投資,不只把半導體帶過去,也把傳統產業和服務業帶出去?」連賢明提出新構想。
他指出,台灣的餐飲與服務業雖具文化優勢,卻缺乏國際化經驗,難以發展海外市場。若能善用這波全球化機會,也許可培養出金融、法務、照護等跨國專業人才。
美方強調台灣應擴大對美投資、遷移半導體供應鏈,對台而言是一項艱鉅挑戰。「我們真的能把所有先進製程廠都留在台灣嗎?有足夠的水電、土地、基礎建設資源嗎?」他拋出質疑。
連賢明建議,應該把危機視為轉機,趁勢把台灣傳產與服務業視為跟半導體共同出海的第二座引擎,例如鼎泰豐這樣的餐飲品牌已證明國際競爭力。一旦打造出法務、金融、照護、教育等全球服務模式,就不只輸出商品,而是輸出整個商業系統與管理模式。
舉例來說,政府應打造對美投資的一站式窗口,協助傳產、金融、服務等非科技業者一同布局,而非讓半導體單打獨鬥。若樂觀以待,這將是實現再平衡與國際化的契機,也能補足過去台商在中國投資不甚成功的經驗;但若悲觀看待,恐將再次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變成只是把技術送出去,本土產業卻原地踏步。」
至於外界關注川普上任後的政策變化,連賢明提醒,台灣不宜驚慌失措。「現在才過100天,不要想太多,還有1000天。」他指出,川普上任百日內發布的行政命令數量,已與拜登相當,依此趨勢,川普恐怕會成為近3、40年來簽署行政命令最多的美國總統。
「川普什麼都管,連紐約街道的顏色、水溝設計都要插手,這就是川普的風格——全面介入,無所不控。」連賢明語重心長地提醒:「未來將是極為動盪的年代,台灣社會與企業必須提前準備。很多事情不是對或錯,而是我們必須面對、必須應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