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非核家園的轉機?免穿白袍、免進實驗室,聚界潔能、小智研發攜手培育核融合人才

郭逸
user

郭逸

實習記者黃家安
user

實習記者黃家安

2025-07-24

瀏覽數 7,250+

小如魔術方塊的透明盒,以釷金屬射出α粒子擾動酒精霧氣,模擬核融合。陳之俊攝
小如魔術方塊的透明盒,以釷金屬射出α粒子擾動酒精霧氣,模擬核融合。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核融合素有「人造太陽」之稱,是未來無碳能源的關鍵技術,但因高門檻與巨額成本,長年被視為難以實現的夢想。如今,由聚界潔能與小智研發攜手開發的核融合教育課程,透過簡易裝置和可視化設計,首次將抽象的物理反應引入日常教學場域,讓核融合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學想像,不但降低學習門檻,也為台灣培育能源人才邁出第一步。

科學家早在20世紀初就理解,太陽的能量來自「核融合」反應,多年來,人類想駕馭核融合技術,期望打造能無限供電的「人造太陽」。

雖然核融合還沒有成功商轉的案例,但現在,聚界潔能(Alpha Ring)透過簡單的實驗,和循環科技廠商小智研發合作,推出系列課程,要讓大眾免進實驗室、免穿實驗服,就能領會核融合的箇中奧秘。

7月23日,小智研發在松菸文創園區的「垃圾廚坊」,擺放好幾台連接多條線路的設備,這些是聚界潔能的核融合教育器材;同時,聚界潔能設計實作課程,利用唾手可得的材料,設計一個個小如魔術方塊的透明盒,以釷金屬射出α粒子,擾動酒精霧氣產生可見軌跡,模擬核融合。

聚界潔能的核融合教育器材。陳之俊攝

聚界潔能的核融合教育器材。陳之俊攝

由於α粒子平常看不見、摸不到,多數人不知道它的存在,透過實驗,可視化抽象的核反應。小智研發說,系列課程將在8月啟動,每次2小時,從原理、設備,再到實作,學術單位先行,再逐步開放全民報名。

聚界潔能和小智研發的合作,體現跨領域與整合科目的「STEM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不過,令人好奇的是,聚界潔能為何如此強調核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核融合研發兩大困境:成本高、人才缺

「大家都笑說,核融合永遠都將在30年後實現,」聚界潔能台灣區總經理張立荃說,核融合研究面臨投入成本太高和人才不足的困境。

其中,人才培育更是關鍵。張立荃強調,核融合設備造價高昂,體積相當龐大,成了多數教研機構難以投入資源,進行大規模人才培育的主因,而且學生在學期間,只能在教科書上看到核融合的原理,鮮少親眼見證,因此,聚界潔能打造小型教學設備,讓學生實際操作核融合,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未來才會投入產業,加速研究進程。

聚界潔能台灣區總經理張立荃。陳之俊攝

聚界潔能台灣區總經理張立荃。陳之俊攝

目前,聚界潔能已和美國多所大學合作,教育能量現在更擴及台灣,和許多頂尖大學洽談合作,成功大學首開先例,開設核融合相關的學分課程。

歡慶遠見39週年|訂閱享優惠 再送各式好禮>>>快來看看

此外,台灣政府也積極投入核融合。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日前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政府編列4500萬元,只要有學者願意投入,經費不排除持續增加;成大、清大和國原院團隊正在設計國內首套托卡馬克(Spherical Tokamak)研究型實驗裝置,預計2年後完成。

其實,核融合之所以備受台灣關注,原因之一就是爭論不休的缺電議題。今年5月,台灣邁入非核家園,未來能否供應足夠電力,仍無定論,加上台灣力推AI產業,各國企業爭相來台建置資料中心,如果要維持運作,需要大量電力支撐。

張立荃:核融合已從科學挑戰變為工程挑戰

那麼,核融合真能成為台灣電力的解方嗎?長期關注台灣電力供應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說:「得核融合者得天下,可望成為下一波無法抵擋的科技浪潮。」但他也坦言,目前的技術還是可望而不可及。

張立荃分析,核融合技術現階段已從科學挑戰轉變為工程挑戰,也就是說,對核融合的科學理解已相當完整,困難在於如何克服材料耐熱性不足,以及如何將核融合產生的熱能,轉換為可用能源。

張立荃也指出,許多AI巨擘正積極投資核融合領域,台灣投入的新創公司也持續增加,「我認為在不久後,能夠看到核融合技術實現。」

面對高耗能的AI發展與缺電疑慮日益升溫,核融合被視為潛在的長遠解方。聚界潔能將複雜科學轉化為教育工具的做法,突顯人才培育在能源創新的關鍵角色,透過跨領域合作、降低設備門檻,讓更多年輕世代有機會理解、接觸甚至參與核融合研究,有助於打造產學接軌的創新生態系。

聚界潔能與小智研發攜手開發「核融合教育課程」。陳之俊攝

聚界潔能與小智研發攜手開發「核融合教育課程」。陳之俊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