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順以台灣空軍中校的身分,突然駕機逃往中國大陸,這自然又成了本月份(編按:指二月份)的大新聞。許多記者不免要大忙一番,競作報導。
我現在雖以這個事件為題來寫這篇短文,卻並非取新聞評論的立場。事實上,我也並未用心去查探這個事件的詳細情況,甚至不會很認其地去追蹤,去看它的發展。我下面所談的只是我近來想到的幾個有關台灣現狀的問題之一,不過由這件事引起我一談的興趣而已。
想像與事實不符
我離開台灣三十幾年,在一九八八年中卻先後到台灣三次,觀察解嚴後的台灣情況。在我所得的印象及瞭解中,有一部分和我一向的瞭解相差不大,但另有一部分則對我說可算是出乎意料之外。
在這一部分中,最突出又最使我詫異的一點,即是台灣對中共一般瞭解的貧乏。當然,或許有少數的「敵情研究專家」對中共認識甚深,但我未遇上;就多數人的表現講,說瞭解很貧乏,絕非故加貶損。
我們知道,台灣的資訊許多年來都受相當嚴厲的管制,許多在海外十分平常的資料,在台灣也只有少數人能接觸到,因之,有關中共路線傾向的某些可算「機密」的文件,在台灣不為人所知,還不算是意外。
但四十年來,中國大陸的一般狀況,卻不是什麼秘密資料。台灣人在海外各地來往的也很多。不知何故,他們似乎對中國大陸所構想的一般圖象,會與事實相差得那麼遠。
首先是政府結構問題。任何多少注意看過中共黨政機關組成的人,都明白中共的政治結構,由於黨機構是運作的主脈,因此,有本質上的排他性。換句話說,若不是中共內部人員,則永遠不可能獲得什麼重要職位,更說不上政治上的作為或前途。
早期的「民主人士」雖在統戰原則下取得政府的虛銜,但無一人有實際權力,更無一人能真對政府事務發揮什麼影響力。儘管他們中間有些人確在中共當政以前,對中共的「革命鬥爭」出過很大力,他們終是外人,便永遠被排斥,時時不能自保。這種實例許多人都知之甚詳,不必一一去談。
「外人」終被排斥
可是,台灣人士有很多似乎始終看不清這裡的簡單事實。他們常常將中共政府看成可以隨便容忍外人,而且可以容許外人發揮才能的,此所以由台灣出國留學的一些知識分子,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先後「回國」去「建設祖國」。
這種現象發生在中共建立統治的初期,尚可瞭解。到了一批批「回國」的人才經過若干年皆無表現機會(自然有少數例外),卻仍然有人走這條不通之路,便使人難以索解了。 林賢順這次到大陸的公開言論,「革命味」還不很重;但他主要似乎是說,他之逃往大陸,是因為他覺得他在中國大陸可以有較好的前途。
他完全不明白他自己的「外人」身分。這正顯現出他這種在台灣長大的台灣軍官,竟然對中共的政治結構茫然無所知,以為棄台而投共,便能被重用。
而軍官們照常理而論,接觸「敵情資料」應該比平民的機會多,其不瞭解明顯事實竟至於此,則台灣一般居民對中共政治結構之無知,更不待說了。
玩大騙術
其次是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問題。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國民的普遍窮困,比起它的政治結構來,i說是更明顯的事實,而且這種事實無法完全掩蔽。
縱使在文革時代,「四人幫」加上他們的「幫主」都處處在玩大騙術,在這一點上仍然未能真正騙到多少人相信大陸生活豐裕,至多只能要別人相信中國人民的窮困生活是一件「好事」而已。近年中共採取比較開放的路線,海外回大陸的人日漸增多;「中國窮困」這個事實更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識。以台灣而論,大批返鄉探親的人不可能沒看見中國人民一般生活如何貧困而落後。所以,很難相信為何有人會願意去參加這種生活?
然而,林賢順這種事件,在今天仍然會發生,而且至今我們也未看到什麼資料,能證明林賢順在台灣無法生活下去。然則,林賢順對中國大陸生活的構想,究竟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林賢順真是為了「愛國」,因而可以不考慮自己的苦樂安危而作犧牲,我想那是很少人會相信的。一向被他的同僚和同學看成一個「常人」的林賢順,有何理由忽然變成如此無私的「愛國志士」?
林賢順難圓其說
在我看來,對林賢順的心理狀況,我們雖然不能詳知,但基本上他這種行動,仍與台灣人民對中共的一般瞭解有關。台灣中年以下的人,一向都是生活在比較富裕的社會中,根本不瞭解中共統治下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返鄉者雖不能不看見貧困的事實,但每每受親情或其他情緒的影響,不能對現實問題作冷靜判斷。結果,台灣人至今大多數仍不明中共統治下的社會,生活艱難到什麼程度。如果只拿沿海開放的城市,如深圳、廣州及福建沿海城市等,當作中共統治下社會的樣本,那就遠違事實了。
我並非提倡專以富裕與貧困為選擇生活前途的標準。我只是一面看見台灣人享受之風極盛,決無喜歡艱苦的情操,另一方面又看見像林賢順這樣的人自願到中共社會中生活,覺得很難有好的解釋。
唯一近似真實的解釋,應是他以為在中國大陸也可生活得不錯。換言之,就是不知道中共四十年來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社會。但今日台灣人仍對中共如此缺乏瞭解,豈不是一個大可注意的問題嗎?
(勞思光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文轉載自香港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