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最新出版的書《原罪》(Original Sin)爆料美國前總統拜登在白宮任內身心狀況明顯退化,引發外界對其連任決策的質疑,書中披露,拜登不僅忘記重要幕僚與盟友的名字,體能狀況也讓民主黨內部私下憂心忡忡,卻又噤聲不語,對此,川普也表示將調查幕僚是否有掩蓋拜登健康狀況的事實。
這本《原罪》是由兩名美國記者,《CNN》的塔珀(Jake Tapper)與《Axios》的湯普森(Alex Thompson)共同撰寫,詳述拜登顧問如何壓制關於他年齡相關限制的討論,包括幕僚內部的憂慮、民主黨盟友的外部擔憂,以及媒體的質疑。
作者指出,拜登早已因頻頻口誤而遭受質疑,當他逐漸忘記熟悉的名字與面孔,並顯現出身體虛弱時,幕僚將他包裹在一個「政治保護傘」中。不過,作者高度依賴匿名消息來源,極少引述具名幕僚或民選官員,也顯示拜登支持者在民主黨內仍投下陰影,使黨內難以公開面對眾人私下都知道的事實:拜登的競選與執政能力正逐漸下滑。
這本書並未揭露,足以改變大眾對現年82歲的拜登是否適任總統這個重大爆料,而是彙整了一連串細微事件與觀察,反映他的退化。儘管作者使用「掩蓋」一詞,實際上,書中描繪的拜登核心幕僚圈,與其說是在蓄意隱瞞他的能力退化,不如說是選擇對此視而不見。
以下,《紐約時報》整理了書中的重點摘要:
拜登忘記多年熟識的名字
書中指出,無論是在2020年競選期間還是總統任內,拜登多次忘記長期幕僚與盟友的名字。
他曾忘記自1980年代起便共事的忠誠幕僚多尼倫(Mike Donilon)名字,也認不出好萊塢演員克隆尼(George Clooney)。他甚至忘記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白宮聯絡室主任貝丁菲爾德(Kate Bedingfield),以及他自己任命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主席的哈里森(Jaime Harrison)。
書中還提到,在一次會議中,拜登將衛生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與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搞混,他也曾將阿拉巴馬州誤認為德州。多位被描述為幕僚與盟友的人士告訴作者,拜登在會議中顯得體弱,他們擔心若連任成功,拜登還可能需要「坐輪椅」。
唯一具名接受訪問的例子之一,是伊利諾州民主黨眾議員奎格利(Mike Quigley),他形容拜登在出訪愛爾蘭時的體能狀態,與他父親罹患帕金森氏症末期時相似。書中並未收錄拜登對這些說法的回應,也缺乏多數幕僚、民主黨人士或相關人物的具名反駁,且由於大量使用匿名消息來源,也使得書中多項說法難以查證其準確性。
拜登發言人米爾(Chris Meagher)則表示,拜登團隊尚未見過本書內容,也未被聯絡進行事實查核。「我們不會對書中每項內容一一回應,沒有證據顯示,拜登當時無法勝任總統的職責,」米爾說。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拜登盟友至今仍鮮少公開談論他的退化
儘管民主黨人幾乎在一年前迫使拜登退出選戰,但書中顯示,民主黨至今仍不願正視當初決定長期支持拜登的政治後果。
即使敗選嚴重,多數黨內領袖與核心人士仍不願具名批評拜登,顯示他們對發聲仍心存畏懼,這也反映出,一旦現在承認拜登當初不應參選,就會引發為何當時不公開表態的質疑。書中寫道:「無論是白宮的民主黨人,還是國會山莊的領袖,從未私下或公開對拜登參選連任表示疑慮。」
作者指出,前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曾婉轉詢問拜登是否準備好尋求連任,但拜登保證他沒問題。前白宮幕僚長克萊因(Ron Klain)也曾在幕僚間談論總統是否應該再選一次,但並未更進一步。
民主黨幕僚試圖推卸責任
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訪問了多達200人,幾乎所有人都將問題歸咎於拜登本人,以及他身邊那小圈子的高層幕僚。書中將這群控制拜登資訊流與決策的核心幕僚稱為「政治局」(Politburo),暗諷他們如同共產時代的蘇聯高層。
極少數具名受訪者之一是歐巴馬前競選總幹事普拉夫(David Plouffe),他被描述為,在拜登退選後重新出馬,協助副總統賀錦麗競選。書中引述普拉夫的話:「我們被拜登搞慘了!」他甚至還用了更粗俗的字眼,來形容拜登對賀錦麗選戰造成的影響。
然而,普拉夫的說法,也試圖替自己與其他民主黨高層卸責。
「他只剩一副骨架」
書中一個貫穿主題是:許久未與拜登見面的人,在親眼見到他時,都對他的狀態感到震驚。
紐約州前民主黨眾議員希金斯(Brian Higgins)在書中表示,拜登可能的認知退化,「對大多數觀察他的人來說都很明顯」。前民主黨幕僚摩爾豪斯(David Morehouse)甚至還形容,拜登在費城的合照會上「只剩一副骨架」。
知名民主黨金主克隆尼與拜登互動後也感到震驚,甚至撰寫《紐約時報》評論,呼籲拜登退選。好萊塢經紀人伊曼紐(Ari Emanuel)也曾在2023年與克萊因激烈爭吵,主張拜登應該停止競選。
民主黨人曾私下試圖推動黨內初選挑戰
回顧去年選戰,民主黨人最大遺憾之一,是未能推動實質性的黨內初選,但書中指出,至少有一位民主黨人曾私下行動。
書中指出,歐巴馬時期白宮幕僚長達利(Bill Daley)曾在2023年,試圖說服伊利諾州州長普里茨克(JB Pritzker)、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與肯塔基州州長貝希爾(Andy Beshear)出馬挑戰拜登,但無人願意接受。
如今,民主黨預期2028年的提名戰將競爭激烈,並將面對「世代交替」的強烈呼聲。而當初2024年力挺拜登的潛在候選人,也將承受外界壓力,針對他們過去對拜登能力的評估作出回應。
第一夫人與親信掌控白宮封殺拜登健康疑雲
除了拜登本人外,書中對拜登家族親信幕僚的批評也最為尖銳,其中第一夫人吉兒(Jill Biden)的核心幕僚伯納爾(Anthony Bernal),成為書中攻擊的對象之一。
作者指出,伯納爾只要一句「吉兒不會喜歡這個說法」,就能封殺所有關於拜登年齡與認知能力的討論。書中形容吉兒是丈夫拜登的強力捍衛者,她不願聽到任何對拜登能力與政治判斷的批評,並隨著拜登年齡增長,愈來愈積極參與他的決策。
當一位金主曾在2022年建議拜登不應尋求連任時,吉兒沉默未語,之後她後悔沒出聲捍衛丈夫,並發誓下次絕不重蹈覆轍。「我簡直不敢相信我沒替拜登辯護!」她事後這樣對幕僚說。
專家:拜登健康惡化助川普重返白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撰文表示,他這本《原罪》揭露了拜登健康與決策圈的真相,顯示白宮幕僚為了掩蓋拜登身心狀況惡化,而構成系統性的包庇行為。「這種領導力缺位,對美國外交政策帶來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局勢愈發險峻的時代,」米德說。
他強調,正當中俄聯手構成新的戰略威脅、美國盟邦對拜登在國際場合上的表現感到困惑之際,國家卻缺乏一位能夠統籌大局、提出清晰願景的領袖。他批評拜登即便在狀況尚可的時候,也難以清楚闡述為何美國應該關注台灣、如何面對全球局勢惡化的現實,更遑論在健康惡化的情況下。
「普丁與習近平從不需要擔心,拜登會做出令他們意外的反制行動。」米德提到,因為拜登的外交策略既沒有出奇不意,也缺乏力度,這種「可預期性」削弱了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威懾力。
米德表示,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並非因其團隊失能,而是因為總統本人無力領導,他也批評民主黨與媒體長期否認拜登的健康狀況,最終造就了川普重返白宮的局勢。
拜登回嗆:我可以痛扁他們
「雖然我身體虛弱,但我可以痛扁這兩位作者!」拜登5月底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如果大家都認為我不該參選,那為什麼當初沒人出來跟我競爭?」
談到對總統任期的回顧,拜登直言:「我對自己的任期感到非常驕傲,我的施政成績可與任何總統相比。」他還提到歷史學者評比時對其任期給予高度評價,而川普則名列最後。
儘管當時退出2024年總統選舉,拜登仍強調當初的參選決定沒有後悔,他表示當前美國與全球都處在「歷史轉折點」,這也是他當時堅持參選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普下令調查!質疑幕僚掩蓋認知衰退事實
而拜登當時是否能勝任總統的職責,川普4日表示,將對當時的決策進行調查。
他指控拜登幕僚「密謀欺騙公眾」,隱瞞拜登的認知能力衰退,並將矛頭指向過去常被歷任總統使用的自動簽名機,質疑該設備在拜登任期內是否被用來掩飾其無法實際執行總統職責。
「這場陰謀可說是美國歷史上最危險、最令人憂心的醜聞之一!」川普認為拜登時期的一些重大政策轉變,可能並非出自拜登本人的決策,而是由他人操控,對此必須追查清楚。眾議院由共和黨主導的小組,已要求拜登前任幕僚長等人出面作證,說明拜登在任時的身心狀況。
面對這波質疑,拜登則迅速反擊。他表示:「我任內的每一項赦免、行政命令與法案決策,都是我本人做出的,任何暗示我並未參與決策的說法,都是荒謬且錯誤的!」拜登也抨擊川普此舉是「轉移焦點」,意在掩蓋其政府持續為富人延長減稅的事實。
隨著《原罪》的出版與拜登健康細節曝光,民主黨內部勢必面臨反思與路線重整,2026年國會期中選舉即將來臨,雖然川普不受歡迎的形象可能助民主黨重奪眾議院,但若不處理這場「自殘式危機」,恐難重建民主黨的白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