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ChatGPT幾乎每個月都在升級,對沒有寫程式經驗的中年人代表什麼?只能擔憂被AI取代?愛料理和INSIDE共同創辦人、已年過四十的蕭上農樂觀認為,現在正處在10到15年一次的大機遇裡。今年他靠著生成式AI開發出名片App,並已經產生營收。如何做到?如此拚命是因為他看到了哪種未來前景?
對許多曾接觸程式語言,卻沒有真正掌握開發技能的人來說,軟體開發既熟悉又遙遠,蕭上農也是如此。他曾摸過QuickBasic、用過DreamWeaver、學過Ruby on Rails,但始終沒能學會寫程式。
ChatGPT的回覆品質提升,Gemini的上下文長度增加,Claude的寫程式能力進化。即便不是專業開發者,光是與AI互動,就能感受到模型演進之快。
因此,關鍵問題已經從是否應該用AI,轉變成拿AI來做些什麼。員工用AI省時加速、提早下班,老闆則用AI降本增效、提升毛利,也有不少人運用AI尋找商機。
1979年生、愛料理和INSIDE的共同創辦人蕭上農,就是試著用AI賺錢的其中之一。
從想法到上架,AI讓個人也能做出App
今年(2025)5月,應用程式「AI名片王」(MeishiBox)在蘋果App Store正式上架。
從功能面看,這款App中規中矩,它能夠掃描、辨識、整理名片,並透過行動廣告和應用程式內購買營利。對比市場上經營多年的競品蒙恬名片王、名片全能王,差異並不明顯。
若要說不同之處,可能在於團隊規模和開發期程,因為AI名片王背後,只有不會寫程式的蕭上農一人。他在短短一個多月內,靠著AI助拳,包辦設計、開發、串接廣告、申請上架與推廣行銷。
在推出AI名片王之前,蕭上農蹲了很長的馬步。從2022年年底開始,他每天利用Midjourney生成圖像,鍛鍊和AI溝通的技能;2024年,他陸續以AI開發求籤、公司黃頁網站,試探AI實作產品的極限。
日日實作當中,他培養出使用AI的手感,也累積出評估AI能力的眼光。
「今年我做出來的網站,比一年前的完整度更高、細節更好、更漂亮。」蕭上農指出,模型如GPT、Gemini變得聰慧,用來撰寫程式的Cursor、Windsurf易用性也不斷提升,他在農曆年後明確感受到,利用AI開發產品的時機成熟。
新創Zeabur創辦人林沅霖形容,像蕭上農這樣不會寫程式,但仍投身打造產品與服務的人,是「新時代的開發者」。
兩年前AI還只是從旁協助,但隨著DeepSeek、Manus,還有Cursor等AI工具的飛快進展,讓AI主導開發流程從預言化為現實,也才有這群與過往開發者面貌迥異的一群人。
用AI開發產品不求更強,只求一樣好
在眾多創業點子中挑中名片管理,蕭上農表示,這是一個難度適中,且使用者願意付費的題目。
他避開需要頻繁維護、邏輯複雜的應用類型,又觀察到社群上,不少高階主管無法滿足於現有名片工具,甚至產生資安疑慮,再加上生成式AI讓影像辨識變得普及,讓他決定切入這個市場。
人們討論創業時,總會問整體潛在市場有多大、與競品相比有何創新之處。蕭上農完全以AI開發產品固然新奇,但使用者未必在意,要能在市場中取勝,還是得看產品和商業模式是否成立。
仔細檢視名片王競品,可以掃描雙面名片,還能夠額外記錄LINE、Facebook等社群,為何要用AI名片王?蕭上農強調,自己只專注在五個欄位:姓名、公司、職稱、電子信箱和電話號碼,做好這些便已足夠。
他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名言,「你的利潤就是我的空間(your margin is my opportunity)。」獨立開發成本已經低上一截,比起追求功能齊全,他更在意能否滿足消費者需求。
「只要那幾個欄位能夠很好的判別,準確率達到90%、95%,」不用做得比對手好,光是一樣好,就是機會所在。
呼應蕭上農說法,同樣運用AI開發出漫畫翻譯服務的產品經理蘇謹深分析,研發產品的時候,還是要回歸產品想解決的痛點。
他觀察,有許多開發者不斷新增功能,但真正會用到花俏選項的,只是廣大用戶的百分之一,還可能墊高學習門檻。「你加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我又不用,你加那些東西幹什麼?」
AI進步飛速,現在的一切努力是否徒勞
AI名片王上架後,陸續有使用者付費,並提供回饋,蕭上農也據此迭代新版本中。
對他來說,名片辨識只是起點,未來可能會涉足更多領域。他認為在生成式AI時代之下,人們可以把過去看過的賺錢點子全部重做一遍,因為開發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將想法化成現實不再困難。
「我們正處在10到15年一次的大機遇裡。」經歷過臉書爆紅、廣告回報率極高的時代,也遇過App Store興起,蕭上農認為現在也是一樣的狂飆時刻。反面而言,這也代表競爭將變得更加劇烈,新進者前仆後繼,他無法預測這波熱潮能延續多久。
換一個角度來看,悲觀地說,因為AI發展迅速,讓許多過往的辛勤練習變得過時,下指令的技巧不再有用,靠著串接工具組合成的解決方案,也很快被AI Agent一條龍取代。蕭上農承認,躺平一整年以後,可能發現所有問題都已經解決。
只是,「那是比較消極面對的做法。」單純衡量結果,這些不輟的耕耘的確是無用之功,但若沒有這些過程中的積累,也無法瞥見機會,並且端出答卷。
在他眼中,AI協助不代表成功,重點在於增加機會。「我有紙筆、我有打字機,就會變成村上春樹嗎?不是這樣。」產品上市後還是要經過市場的嚴格檢驗,才能活過一天又一天。
若把「成功」化成函數,輸入端可以寫作「能力」乘上「執行力」,AI的威力在於把執行變得容易,想法能夠變成實體,「大家『能夠好好完成一件事情』的機會變高了。」
這也是他想引述《Rework》段落的原因。本書作者、37signals創辦人弗萊德(Jason Fried)寫道:「你不需要高學歷、不用穿西裝,不用什麼背景,你都可以開始做一件事。」
不會寫程式的45歲中年人,靠著AI打造出能夠賺到錢的App。不管世界未來會如何發展,蕭上農不斷交付產品的「keep shipping」之路,都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