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bookLM堪稱最強AI學習筆記應用!近期也已上架行動 App可手機下載。另外,竟有專家用它打造第二大腦,做生涯規劃都行。到底從中文生成Podcast、閱讀外文PDF、報告到心智圖如何靠它完成?iOS與Anroid App將推出?能下載安裝?本文介紹Google Gemini 2.0模型為核心的NotebookLM官網完整功能與應用、付費免費差異、作筆記最佳用法與常見問答,完整教學步驟一次看。
NotebookLM是什麼?可手機下載?與ChatGPT差異?
NotebookLM為Google於2023年推出的AI筆記工具,以AI模型Gemini 2.0為核心,能快速摘要文件內容,也提供AI生成Podcast、心智圖、時間軸等不同呈現方式,讓學習更有效率。
初期是網頁版來進入使用,官網:https://notebooklm.google.com/
然而據外媒指出,iOS與Android版本行動App已推出,可以在手機上下載,到底怎麼做?完整教學請參考這篇文章:NotebookLM App上架!怎麼用?如何下載聽中文?
建立筆記的第一個步驟是先上傳參考來源,可從電腦或雲端硬碟上傳檔案、貼上網站或Youtube連結,也能直接提供文字內容。
上傳檔案後,即可直接與AI對話討論文本內容,聊天室中也會提供能詢問AI的參考問題,以及可一鍵使用語音摘要、心智圖等功能。
與ChatGPT差異
許多人可能更熟悉ChatGPT,到底NotebookLM與它差異在哪?可參考這篇文章。
NotebookLM免費、付費差在哪?
NotebookLM的免費版本已可使用大部分功能,也有相當多的使用額度。免費用戶可建立100個筆記本,每個筆記本最多包含50個來源,每個來源長度可達50萬字。每天最多可以傳50則訊息,以及生成3個語音摘要。
如果升級NotebookLM Plus會員,會有比免費會員多出5倍以上的使用額度。包括建立500個筆記本,每個筆記本可上傳300個來源。每天有500次的訊息額度,以及生成20個語音摘要。此外,也能建立團隊共用筆記本,以及自訂AI回覆的風格和長度。
NotebookLM為何適合做筆記?功能推薦
其實,NotebookLM用來做筆記,打造第二大腦,相較其他工具有許多獨特優勢。首先是它可以儲存多元內容,根據Google官網資訊指出,目前包括:直接複製貼上文字、PDF、網站連結、YouTube連結、Google文件與Google簡報都可以輸入。另外,每個來源最多可輸入50 萬字,本機上傳檔案的大小上限為 200 MB。頁數則沒有限制。因此讓想做深入且多元研究的人士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在支援的語言方面,目前支援超過30種語言,但是呈現語言可以透過Google帳戶設定。意即你可以放入英文、日文、韓文等多元語言內容,但是可以使用你熟悉的語言如繁體中文來呈現筆記內容。
尤其近期三大新功能,更讓筆記整理起來內容更多元,也更方便吸收新知。以下即是三大功能的介紹。
NotebookLM特色功能1:語音摘要
筆記只能用文字與圖表製作?不能用聽的?NotebLM語音摘要完美幫你實現這個功能,有些人甚至輸入書摘來「聽書」。
語音摘要為NotebookLM 2024年9月推出的功能,在上傳檔案後,可一鍵生成約10分鐘、有兩位主持人對談的AI Podcast,語氣自然、內容淺顯易懂,讓使用者能用聽的輕鬆掌握文本重點。
12月時,NotebookLM又推出互動模式的語音摘要,讓使用者能隨時加入Podcast對談,提問或分享意見,AI主持人也會立即回答。
這兩項功能原先僅限於英文,但在4月29日的更新中,語音摘要功能新增了50多種語言,中文也包含在內。不過目前互動模式尚未支援中文。
若要生成中文語音摘要,可先將右上角「設定」中的「輸出內容語言」設為中文,這樣即使上傳的檔案是英文,也能生成中文內容。
在生成語音摘要前,可在「自訂」中,設定希望主持人著重的來源、主題與受眾,客製化Podcast內容。
實測上傳一篇講述性別理論的英文學術文章,並生成中文語音摘要,可發現原先充滿學術名詞的理論文章,瞬間變成生活化、好理解的Podcast。雖然短短8分鐘可能無法詳細解釋每個概念,但這種「語音筆記」對於掌握文中關鍵要點已是很好的方式。
NotebookLM特色功能2:心智圖
在閱讀有許多複雜概念的文章或研究艱深學問時,心智圖筆記是許多學習專家公認整理文章架構和重點的好方法。3月19日,NotebookLM便推出能一鍵生成心智圖的新功能。其生成的心智圖不是一張繪製好的圖片,而是一個動態頁面,點選項目旁的箭頭後可展開分支,讓作筆記的用戶能逐步探索每個概念。
若是對心智圖中提到的某個概念有問題,只要點選該項目,就會自動傳送訊息至聊天室,讓AI深入解釋該概念,後續也可在聊天室中繼續追問細節。
NotebookLM特色功能3:探索來源
有時候寫筆記需要上網搜尋內容,但是要怎麼儲存這些搜尋出的結果?或是對某個主題感到好奇,但沒有明確想研究的文本?NotebookLM也幫你設想到了。
可以使用4月2日甫推出的「探索來源」功能,針對想了解的主題讓AI提供參考資料。除了直接描述有興趣的內容外,也能使用「問答好手氣」功能,AI會隨機推薦可研究的主題和參考來源。作筆記不必擔憂內容不夠,同時搜尋是搭載Google自家搜尋,功能強大外,也容易生成具SEO概念的內容。
專家應用:讓NotebookLM扮演生涯教練
除了用NotebookLM學習之外,也有人輸入自己筆記後運用在生涯規劃或自我探索當中。知名生產力專家、《打造第二大腦》作者佛特(Tiago Forte),不但相當推薦使用該工具來打造第二大腦,更在其Youtube影片中,分享他如何將NotebookLM打造為生涯教練,成果已快取代真人教練。
他上傳了40個與自己有關的文件到NotebookLM中,包括他的生涯規劃筆記、自傳、年度回顧等超過15萬字的內容。接著詢問AI他的個人優勢、劣勢,可能會面臨到的挑戰等問題,並請AI給他建議。
整體而言,佛特表示,AI表現得非常好,只要花幾個小時準備好資料、再花15分鐘將資料上傳到NotebookLM,就完成了可能相當於與真人教練建立10到15年的脈絡所需的工作。並且在對AI提問時,它能快速地從大量資料中找到對應的內容,給出客觀地回應,這是人類無法做到的。
至於使用AI作為生涯教練的缺點,佛特認為是與AI只能以文字互動,缺乏與人類對話時的情緒交流,包括微表情、肢體語言等,這些其實也是能傳達重要資訊的非文字線索。
NotebookLM使用常見問答
縱然使用NotebookLM相當方便,但還是有一些隱藏風險與卡關狀況,以下是六大用戶最常詢問的使用問題,依據Google官方資訊與實際使用經驗整理出的回答。
Q:NotebookLM可在哪些地區使用?
A:NotebookLM的服務範圍與Gemini API的支援地區一致,遍及全球180多個區域。凡年滿18歲的使用者皆可使用此工具。
Q:使用者應透過桌機或行動裝置存取NotebookLM?
A:雖然NotebookLM支援行動裝置,但目前在桌機上的使用體驗最佳。
Q:使用NotebookLM會有個資外洩的風險嗎?
A:據Google官網資訊指出,Google非常重視使用者隱私,承諾絕不會將使用者提供的個人資料用於NotebookLM的訓練。但是,根據官方這篇文章指出,實際上如果用戶是以個人Google帳戶來使用NotebookLM並選擇提供意見回饋,人工審查員可能會查看其查詢、上傳內容和模型回覆,以協助解決問題、處理濫用情況或改進服務品質。因此還是請多多小心,避免提交任何不願公開分享的資訊。
至於Google Workspace或Google Workspace for Education的使用者,其在NotebookLM上傳的內容、查詢及模型回覆,皆不會經過人工審查,亦不會用於AI模型訓練。
另外,付費版NotebookLM Plus的使用者,則適用於不同條款,詳情可參考這篇文章。
Q:使用者可以與他人即時協作編輯記事嗎?
A:NotebookLM支援即時協作編輯功能。所有協作者所做的變更都會即時顯示。若多位使用者開啟同一個筆記本,任何人的修改都會立即反映給其他人。只有具備共用筆記本「編輯者」權限的使用者,才能修改記事。
Q:對話記錄是否會保留至下一個工作階段?
A:目前NotebookLM不會保留對話記錄。當工作階段結束或頁面重新整理時,對話就會消失。使用者可以透過釘選回覆的方式儲存重要的記事內容。
Q:在NotebookLM上輸入有著作權的內容是否可行?
A:不建議。使用者應遵守著作權法,除非具有必要的授權,否則不得分享受著作權保護的內容。Google的政策明文規定,一旦收到明確的著作權侵權通知,將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若帳戶持有者屢次侵犯智慧財產權(包括著作權),其帳戶將可能被終止。如發現有人違反Google的著作權政策,可至Google官方客服頁面提出檢舉。
三大筆記功能評價
以下整理本文介紹的NotebookLM三大筆記功能實測評價,不過請注意AI模型並非每次答案都相同,此次評價僅根據記者實測時成果而評定。
功能 | 特點 | 評價 |
---|---|---|
語音摘要 | ● 不限來源語言,可生成中文內容 ● 可自訂AI主持人重點討論的主題 | ● 優點:快速掌握重點,增進知識吸收效率 ● 缺點:語音檔案過短難以呈現全貌 |
心智圖 | ● 互動式頁面,可逐步展開概念分支 ● 可一鍵傳送問題至聊天室 | ● 優點:互動性佳,可延伸詢問 |
探索來源 | ● 用文字描述感興趣的主題,不必實際提供文本 ● 使用問答好手氣功能,隨機學習新知識 | ● 優點:可快速上網搜尋更多內容 ● 缺點:搜查結果僅限於該資料連結當日狀態,像是公司股價,若想日後想更新需要重新刪除再搜尋一次 |
資料來源與整理:郭宇璇、遠見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