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地,新聞自由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與否的指標之一,有些國家享有極高的報導權利和自由,但有些國家,記者可能一報導某些議題就會有生命危險⋯⋯
一直以來,新聞自由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與否的指標之一,所謂新聞自由,是指國家透過憲法或相關法律,保障公民擁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以及新聞從業人員在採訪、報導、出版與發行等方面的自由。這項權利也涵蓋新聞機構自由蒐集與傳播資訊,並將真實、充分的資訊提供給社會大眾。
針對政府官方的資訊,國家有責任依據資訊的重要性與敏感程度進行分類,決定哪些內容可以公開、哪些屬於國家機密,需受到保護。如此一來,既能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也能在透明與保密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在集權統治或缺乏民主制度的國家中,新聞自由往往受到嚴重侷限,這些政權將媒體自由視為對政府權威與社會穩定的挑戰,導致多數新聞報導受到限制,甚至在發布前必須經過官方審查。
新聞不自由的國家,記者往往有人身安全威脅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日前發布了2025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該機構是致力於保護記者免受迫害、促進新聞自由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評估新聞自由的標準,主要在於5大指標,包含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與安全,在經過這5種數據的分析與衡量後,平均得分最高的國家,就是新聞最自由的地方。
而依據新聞自由程度的分別,不同的國家又可分為「良好」、「令人滿意」、「有問題」、「困難」,以及最不自由的「非常嚴重」。
基本上,被列為「良好」的都是新聞自由分數達到85分以上的國家,而70分以上都代表「令人滿意」,凡是在這兩個區間,都象徵著新聞報導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並且在報導上不需要經過政府機關的審查。
而「有問題」新聞自由在許多議題上會受到諸多的限制,特別是對政府不利,像是揭開貪腐、揭穿弊案、報導官商勾結等訊息時,這類聲音會受到嚴格的噤聲;在新聞自由「困難」和「非常嚴重」的國家,除了嚴格的新聞審核制度外,有時往往涉及了特定的敏感議題時,媒體或記者的人身安全往往會受到威脅。
全球新聞最自由的國家,幾乎全都在北歐
在這份報告中,北歐依然不負眾望,囊括新聞最自由國家前幾名,前10名依序分別為挪威(Norway)、愛沙尼亞(Estonia)、荷蘭(Netherlands)、瑞典(Sweden)、芬蘭(Finland)、丹麥(Denmark)、愛爾蘭(Ireland)、葡萄牙(Portugal)、瑞士(Switzerland)與捷克(Czechia)。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幾乎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與安全等數據上都是全球第1,並且以92.31分的總分,明顯領先第2名愛沙尼亞的89.46分,展現出一定差距,令人驚豔,這也是挪威連續多年蟬聯新聞自由冠軍。
研究中指出,挪威在保障新聞自由的法律架構十分健全,國內的媒體環境充滿活力,且挪威擁有強大的公共服務廣播公司和多元化的私營新聞部門,各出版公司保持著廣泛、自由的編輯獨立性。
研究揭露,挪威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指數評估中,所有5個指標中都獲得「良好」評級的國家,挪威連續第9年保持榜首位置,並進一步領先其它國家,其新聞自由在全球受到極高的讚譽,也令人稱羨。
而在前10名中,北歐5國除了排名第17的冰島(Iceland)外,其餘全數都在前7名的新聞自由「良好」國家名單中。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台灣成亞洲新聞最自由的國家,評分遠比日本、韓國還高
在這份研究中,台灣以77.04分的分數名列全球第24,屬於「令人滿意」級別,比2024年的全球第27還要進步,連續多年成了亞洲新聞最自由的國家。
而排名第24的台灣,還贏過許多指標性的大國,像是第25的法國(France)、第29的澳洲(Australia)、第49的義大利(Italy)與第57的美國(USA)等。
研究指出,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也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普遍尊重媒體自由原則。然而,台灣記者仍然受到極度兩極化的媒體環境的影響,這種媒體環境受駭人聽聞的標題與廣告導向所主導。
研究中也強調,台灣媒體環境雖然自由,但卻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兩極化,特定媒體的立場非常鮮明;加上不公開的廣告、危言聳聽的報導和業主投放廣告的需求,這阻礙了記者的工作,並限制人民獲取客觀資訊的可能。
而韓國(Korea)在新聞自由度上排名全球第61,分數為64.06分。研究指出,韓國是一個尊重媒體自由和多元化的自由民主國家,然而,傳統利益和商業利益的問題,往往阻礙記者履行監督者的職責,而民粹主義的政治傾向,則引發人民對記者的仇恨。
日本(Japan)在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第66,分數為63.14分。研究發現,日本普遍尊重媒體自由和多元化的原則,然而,傳統利益、商業利益、政治壓力以及性別不平等問題卻是一大阻礙。
政府和企業經常對主流媒體的管理階層施加壓力,導致其對腐敗、性騷擾、健康問題或污染等敏感議題進行嚴格的自我審查。
此外,其它排名百名內的亞洲國家,包括第85的泰國(Thailand)、第88的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新聞極度不自由,在全球只高於北韓和厄利垂亞
而若從全球新聞最不自由的國家來看,倒數的前5名,分別是厄利垂亞(Eritrea)、北韓(North Korea)、中國(China)、敘利亞(Syria)與伊朗(Iran),排在敬陪末座的180名到176名,分數僅有11.32分到16.22分不等,完全沒有新聞自由可言。
以台灣最熟悉的中國為例,它的新聞自由只比北韓和厄利垂亞高。研究形容,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其中共政權在世界各地進行壓制新聞業和「知情權」的運動。
研究指出,中國主要的媒體集團,如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報紙《中國日報》、《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等均為國有,並由當局直接控制,中共宣傳部每天都會向所有媒體發出詳細通知,其中包括編輯指南和審查主題。
在中共政權眼中,媒體的功能是「黨的喉舌」,傳播國家理念宣傳政績。
任何敢於報導敏感訊息的獨立記者和部落客,經常遭到監視、騷擾、拘留,有時甚至遭受酷刑。在中國,為了獲得記者證,記者必須下載「學習強國」等宣傳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能夠收集他們的個人資料。
而中國政權使用監視、脅迫、恐嚇和騷擾手段,阻止獨立記者報道其認為的「敏感」問題;中國是世界上監禁記者最多的國家,目前拘留記者超過100人。
世界新聞自由地圖,有愈來愈「紅」的趨勢
研究指出,在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的42個國家,情況都被歸類為「非常嚴重」,在這些地區,新聞自由完全不存在,新聞從業人員在這些地區面臨高度風險。
排名第 163的巴勒斯坦(Palestine)就是這種情況:以色列(Israel)軍隊已經在那裡消滅新聞業超過18個月,導致近200名媒體專業人員死亡,以色列的指數繼續下滑,目前是第112名。
今年,排名第140的香港(Hong Kong)也首次進入紅色的「非常嚴重」區域,現在與中國顏色相同。
無國界記者組織主任安妮博坎德(Anne Bocande)強調,「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新聞自由。」
在當代媒體環境中,若要維護新聞的自由、獨立與多元,就必須建立穩定且透明的財政基礎,缺乏經濟自主,新聞自由將難以實現。當媒體陷入財務困境時,為了生存往往不得不犧牲報導品質,甚至可能成為財團或政府操控的工具,淪為政治或商業利益的延伸。
同樣地,若記者無法獲得合理報酬,他們將缺乏抵抗假訊息與宣傳勢力的能力,為了確保新聞產業能穩定運作、提供公正且可信的資訊,媒體經濟必須儘快恢復至有利於新聞發展的健康狀態,儘管這需要高昂的投入。
她說,解方並非不存在,關鍵在於能否大規模且有效地推動實施,唯有確保媒體的財務獨立,才能真正保障資訊的自由流通與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