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傳說中,普羅米修斯從奧林匹斯山盜取火種,帶給人間光明與進步,讓知識與技術不再只屬於神祇與貴族,而能惠及所有人。而在現代社會,知識與技術的壟斷仍然存在,特別是在金融領域,投資決策的關鍵資訊與高端技術,往往只掌握在少數菁英與機構投資者手中。如今,永豐銀行以 GAI(生成式 AI)打造「投資水晶球」,免費開放給普羅大眾,打破高牆,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投資火種。
打破高牆,讓 AI 投資工具普及化
在過去的金融世界,資訊不對稱、高資產集中,讓投資成為少數人的遊戲。永豐銀行希望以 AI 工具打破這道高牆,讓更多人輕鬆掌握關鍵資訊,把理財的主導權交回到每一個人手中。
永豐銀行綜合企劃處處長王筱嵐分享,「打造美好生活的關鍵,不只是提供金融商品,更是創造出嶄新的金融體驗。」所謂的「金融服務體驗」,包括投資理財、業務行銷、風險管理,以及流程營運,永豐銀行拓展了 AI 在內外部的應用版圖,不只輔助單一流程,而是多面向滲透至服務設計與營運優化之中。
而「投資水晶球」的誕生,就是回應客戶每天面對大量資訊、卻無暇消化的痛點。這項服務運用 GAI 技術,每天從超過上千則財經新聞與數據中萃取最重要的市場脈動,讓客戶能在最熟悉的 LINE 上,花一到兩分鐘,就能掌握市場重點與趨勢,幫助投資新手迅速調整決策。
此外,財富金融處處長蔡隆裕分享,在資訊平權的同時,永豐也致力於降低資金門檻,從百元起跳的基金投資,到美股的「碎股」交易,讓用戶即使只有台幣 1000 元,也能擁有 Apple 股票的一部分。「讓客戶可以用很小的金額參與全球市場,真正做到降低進入門檻,實踐普惠金融的願景。」
科技賦能,更要專業負責
不過,科技的力量越強大,責任也越重。數位金融處處長嚴國瑞分享,在推進 AI 應用的同時,永豐銀行更重視的是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守住金融產業對社會的承諾。「我們堅持負責任 AI 的原則,服務做得再好、效率再快,如果在信任上出問題,都是很致命的。」
AI 的訓練資料來自過往網路上海量資訊,這也意味著它有可能出現憑空生成內容的「資訊幻覺」。為了避免這種風險,永豐採用了企業級的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架構,讓系統只能從內部審核過的資料庫中找答案,不會擅自延伸。
更進一步,永豐建立了嚴謹的資料預處理流程與審核機制,每一則被系統生成的市場摘要都要經過校正,確保資訊正確與觀點合理。在市場新聞的加權排序上,也會同時考量資訊的時效性與事件的重要程度,並由研究員再一次校閱過濾,篩除潛在的誤導訊息或過度誇張的敘述,避免「今天看漲、明天看空」的訊息矛盾感,維持整體觀點的一致性與專業水準。
「投資水晶球不是讓 AI 當研究員,而是讓它成為研究員的助理。」蔡處長表示,這些技術突破,讓投資水晶球不只是「資訊整合工具」,而是結合 AI 深度學習、市場分析與永豐投顧專業分析的智能決策輔助系統,真正實現投資資訊的普惠化與高效能。
AI 帶來效率,更改善關係
當生成式 AI 席捲各行各業,許多企業想的是「效率」,而永豐銀行卻更在乎是「關係」,借力使力,從對外服務更多客戶、到對內釋放員工潛力,讓科技達到槓桿作用。
例如,永豐銀行早在生成式 AI 崛起前,就已經投入超過五年的流程自動化推動,現在的應用層次更推進到資料彙整、自然語言處理與問題解析,加速知識型工作的執行效率。目前銀行內部各部門,甚至到高階主管群,都已經廣泛運用內部版 ChatGPT,涵蓋檔案翻譯、文章彙整、會議記錄與跨部門資料查詢確認。永豐也積極將 AI 運用於員工的訓練與成長中,透過對練模組,員工可以與 AI 進行模擬對話,學習產品知識、應對客戶情境,甚至在過程中即時檢核話術的妥適性,讓服務更貼近、溝通更流暢,讓金融重新回到以人為本的初心。
讓人們學會投資,愛上理財
五年後,投資水晶球會是什麼模樣?或者說,AI 還會把金融服務體驗昇華到什麼境界?永豐銀行的方向已經非常明確:藉由 AI 技術實現「千人千面」的個人化理財服務,根據客戶的持有資產與市場變化,主動推送量身訂製的提醒與建議,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節奏中穩健前行。
但王處長也給出了一個更為簡單卻動人的答案:「希望讓人學會投資,更要愛上理財。」這句話背後,是永豐銀行對金融教育、使用者經驗與未來社會的深層想像。
科技是手段,信任是本質。真正的火種,是點燃在每個人心中的希望。這場革命的意義,不只是提供工具,更是讓更多人擁有享受美好金融的權利。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股票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或至活動網頁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