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最受矚目的展館之一「生命的未來」館,由全球人形機器人權威石黑浩擔任製作人,歷時三年多籌備,將帶來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未來社會。《遠見》開箱三個展區、直擊50具機器人,並專訪石黑浩,分享策劃這項「史上最大人形機器人企畫」的意義與挑戰。
2025年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正如火如荼進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展館之一,「生命的未來」(いのちの未来)主題館,由全球人形機器人權威、被CNN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八位天才之一」的石黑浩策展。
展館內陳列20具全新設計的人形機器人與30架機器人,編織出一場人與機器未來關係的思辨之旅。過往大大小小的訪談中,石黑浩多次表明「機器人是人類的鏡子」,他向《遠見》再次闡述,「透過觀看機器人,人們能有機會回頭思考『人類是什麼』這個問題。」
「參觀完後,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被機器人深深感動。」石黑浩說。
第一區:從泥偶到女學生機器人,歷史長河中的生命縮影
走近這座全黑的建築體,耳邊傳來潺潺水聲,一道道水膜從展館高處緩緩流瀉而下。
選用黑色作為展館外觀主色調,不僅是因為石黑浩總是一身黑衣黑褲,也是為了襯托在光線下,波光粼粼的水流。大阪素來有著「水都」之稱,而水也是生命的起源,種種設計巧思,正反映出在人形機器人專家的冷硬外表下,石黑浩藝術家的一面。
等待進入展館前,入口旁有著兩隻正高談闊論的猴形機器人,他們以對話形式,搖頭晃腦地解說入場規範。參觀者可帶上耳機,跟著導覽沉浸式的體驗各區域展覽,略顯可惜的是,展館僅提供日文、英文兩種語音選擇。
展館黑色的大門敞開,參觀者魚貫而入。第一區由久遠的歷史講起,牆面毫無裝飾的展廳中,一列發著光的展櫃,依序陳列著從繩文時代的泥偶、日本神道信仰的器物,到以日本女學生形象的現代人形機器人,如同歷史長河的縮影,訴說著日本文化中,人類對於「賦予生命」「生命樣態」的想像。
第二區:穿梭至50年後,人機共生的未來社會
搭乘手扶梯至二樓,第二區是一座沉浸式「人機共存的社會」劇場。名為「Yamatoroid」(ヤマトロイド)的人形機器人端坐在展廳中央,他有著成人的臉孔,身體仍維持機器人的金屬軀體。Yamatoroid正看著一部影片,時而微笑,時而流露嚴肅神情,參觀者從他的身後,以相同的視角一同觀賞。
隨後,眼前的牆壁往兩側開展,車廂造型的廊道映入眼簾,有著小孩臉孔的Asukaroid(アスカロイド),戴著棒球帽、揹起小背包,他已在車廂中等待。參觀者可選擇與他在同一節車廂,共同穿梭至未來的社會。
劇情描繪50年後的世界,科幻電影中種種先進技術皆已成真,「意識轉存」的技術已成熟,人們的生前可選擇是否將意識、記憶,寄託於人形機器人中。
展廳內的機器人,可以彈琴、跳舞、說笑,驚訝、悲傷、喜悅的情感,在他們的臉龐上顯現,唯妙唯肖,卻仍顯突兀。科學界至今仍無法完全解釋情感的生成機制,石黑浩認為,正是透過這種模擬,人類將重新審視何謂「情感」。
第三區:與1000年後的未來人相遇
步入第三區,眼前是一片柔和光影交錯的粉色夢幻世界,三具有著精靈外型的人形機器人,他們的皮膚有著電影《阿凡達》般的紋身,眼睛緊閉,靜靜佇立於繚繞的煙霧之中。他們結合了人類的群體想像,綜合藝術家、創業家、企業的異想天開,是千年之後的「未來人」,名為「MOMO」(モモ)。
隨著樂聲響起,燈光流轉,他們眨眼、微笑、微微頷首,對參觀遊客伸出雙臂,看似擁抱,也轉過身軀,「MOMO」間彼此交流互動,動作細膩得令人幾乎忘了他們由機械與訊號組成,沒有血肉。
1000年之後,屆時人類或許已經跳脫身軀的限制,可依照自己的構想,以不同的形象生活。石黑浩想探討的,或許不只是千年後的人類,而是千年後「生命」的樣貌。
專訪製作人石黑浩:「希望機器人認同我的想法」
策劃如此龐大的展館並非易事。石黑浩坦言,這是他生涯中「規模最大、挑戰最艱鉅」的一次企畫。展館內所有機器人每日必須連續運行12小時、持續半年。籌備三年以來,經歷種種挑戰,而最困難的,無疑是最後一個展區,「他們和過往的人形機器人完全不一樣。他們充滿了藝術感。」
除了展示,石黑浩團隊也正規劃推出「分身共乘」(Avatar Share Ride)體驗。由一名操控者遙控機器人分身,在展館內自由移動,讓遠在他國、無法親臨世博的觀眾,也能透過分身的視角即時「同行」。他特別指出,這項服務對於「全球南方」的民眾,具有重要意義。
回想1970年的大阪世博,當時仍是孩子的石黑浩大受震撼,「當年大眾滿懷期待,期待看到讓生活更美好的先進技術。」逾半世紀後的現在,當大阪再度成為世博主辦地,他希望透過這座展館,傳達更深一層的訊息。
「重點並不在於展示技術。」石黑浩沉思幾秒,有如調快兩倍的語速緩了下來,「更重要的是,需要對我們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地球的未來負起責任,對吧?我們需要自主深入思考這一點。這正是舉辦新世博的意義。」
當被問及機器人將如何看待他策劃的展館,石黑浩少見地露出笑容,「我們目前仍然沒有如此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所以問題應該是:『50年後,機器人變得更像人類,如果機器人參觀這個展館,他們會如何看待?』」
「我希望這個展館,展現正確的、美好的未來。我希望機器人會認同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