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引發全球經濟動盪,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川普再度提到「台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而台積電的對美投資被視為政治籌碼、台灣的矽盾價值再度被推上外交前線之際,籌劃多年的半導體新書《從邊緣到核心》,9日在台北孫運璿人文科技紀念館舉行發表會。到底當場深諳半導體發展的作者之一,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如何以技術人姿態,回應川普近期「台灣偷晶片」言論?
就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引發全球經濟動盪,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川普再度提到「台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而台積電的對美投資被視為政治籌碼、台灣的矽盾價值再度被推上外交前線之際,一本早已籌劃多年的新書《從邊緣到核心》,9日在台北孫運璿人文科技紀念館舉行發表會。
發表會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揭開序幕。他以一貫犀利又幽默的語氣開場:「今天來這裡的人,是全台灣科學腦袋最好的一群人,但我們安檢不夠,這不太安全啊!」
川普「台灣偷走晶片」言論,為何不公平?
話音未落,現場掌聲與笑聲四起。高希均接著點出當前全球政經的弔詭:美國總統川普再次用高關稅與「台灣偷走晶片」的指控挑動世界神經,而台灣,正是在這樣的脈動中,迎來一場深具歷史意義的對話。
他不忘呼應當前國際局勢,直言:「川普的言論實在難以理解,他打破所有基本經濟邏輯,用高關稅來封鎖世界,但這對自由開放、靠技術累積的台灣,是最大的不公平。」
高希均說:「我教了35年的經濟學,從來沒聽過哪一位教授會告訴學生,美國要靠關稅封鎖才能富裕。Never ever。」他的話語,直指當前對台政策的矛盾,也為這場書寫產業歷史的發表會奠定了「反制誤解、守護真相」的基調。
《從邊緣到核心》一書,作者橫跨科技與政策界: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以及文史工作者吳淑敏。他們攜手用50年資料與記憶,說出一段全世界少有人真正理解的產業故事—台灣半導體不是撿來的,更不是偷來的,而是一步一腳印做出來的。
擔任對談主持人的吳淑敏以幽默又犀利的方式說道:「如果要挑兩個人最不適合寫書,那就是這兩位院長,因為他們都太客氣、太低調,太不擅長自我行銷了。」
但她也指出:「史院長不只是工程師,更是技術世代的精神領袖。陳添枝老師則用經濟學的語言,為台灣的產業發展,建立了政策與國際脈絡的橋梁。」
張家祝以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身分致詞,談到這本書的誕生與基金會的深厚淵源:「史欽泰是我們的創會董事,陳添枝曾任董事長,這本書寫的,就是我們基金會許多董事一起參與、一起努力過的歷史。」
免費訂閱【科技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瞭解最新科技動態!
台灣有今天,是因為技術人的無私努力
他也強調:「台灣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為當年一群海外歸國的技術人,不眠不休學習,並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打造出台灣第一座示範工廠,才有了今天的產業鏈。」
這場活動之所以動人,並非因為場地盛大、儀式隆重,而是因為出席者全是親歷者。他們不是評論者,而是技術的建構者、決策的執行者、產業的創造者。而這本書,正是他們集體發出的回應:在你指控我們「偷」,之前,請先讀懂我們怎麼「做」。
「川普先生可以說很多話,但我們這群工程師,只做一件事:做出世界最強的製程。」史欽泰說。
旺宏總經理盧志遠則從科技史觀點出發,補充了「矽盾」概念的緣起與真義。他提到當年推動半導體是何等艱難:「我們其實弱得可以,但靠的就是那種精衛填海的精神,每天銜一顆石頭往東海飛,就是不肯放棄。」然而,「戲劇性是當年我們從馬後砲變馬前砲的轉折,而這正是次微米計畫的精神—預測產業,掌握未來。」
三大價值,撐起台灣從邊緣走到核心的模式
在這場不以聲量取勝、卻充滿產業重量的新書發表會中,三位作者與與會貴賓幾乎不約而同指出,台灣能在地緣壓力與全球競爭中存活,依靠的不是單一企業或運氣,而是三種價值構成的制度能量:
1.工程師文化:做得出來,才算數
這是一群不靠口號、靠實作解決問題的人。他們是「技術人」、是「修理工」、是「不講空話」的系統建立者。從RCA技術移轉,到示範工廠生產電子錶,再到聯電、台積電一步步站穩世界舞台,靠的是做,而不是說。
史欽泰以一句話總結:「工程師不問政治,只問製程能不能跑得起來。」這種文化,讓台灣在每一次轉型時,始終有人能把技術落地。
2. 政策信任:政府的角色,是在關鍵時刻說『我挺你』
從孫運璿當年一天內核准潘文淵的研發預算,到後來政府出資成立工研院、協助技術移轉與代工試點,台灣的半導體發展歷史,是一部「政府懂得放手也願意擔保」的制度故事。
張家祝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當時政府沒有說『好,我挺你們去試試看』,就沒有今天的(半導體)產業。」
這種政策與專業的信任關係,是自由市場中極其罕見卻至關重要的結構支撐。
3. 技術主體性:寫自己的歷史,走自己的路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陳添枝的答案是:「因為過去太多的產業歷史,是別人幫我們寫的,而且寫錯了。」
台灣的晶圓代工模式不是美國的延伸體,而是幾十年試驗的結果;台積電不是被誰「賜予」地位,而是在缺乏資金與市場保證下,自建制度、自創信任機制,靠著自己努力拚命走出來的全球企業。
在國際政經壓力不斷升高的此刻,這樣的技術主體性: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為什麼能站著走出世界,是台灣最不能放棄的價值。
鄭崇華:美國做不出來才找我們幫忙
作為產業界長青樹,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則感性發言:「當年政府其實也不太懂IC,但就是有人願意相信、願意做決定,那個決心與遠見,是今天最難得的資產。」
他也直接回應國際指控:「美國說我們偷?他們自己做不出來才叫我們幫忙,這還用偷?我們是靠決心、靠團隊、靠技術做出來的。」
而在發表會的尾聲,鈺創董事長盧超群激動地直言:「這本書不只是講一段產業史,而是提醒我們:產業不能只靠代工,也要靠道德、責任與創新。」
他補充說:「現在不是代工已經成功的問題,而是我們還有沒有那種責任感,繼續創造下一個模式的勇氣。」特別強調,半導體只是起點:「AI已經讓半導體快跟不上腳步了,三年內台灣如果沒有新東西,還只靠代工,那才是真的危機。」
當歷史被挑戰,台灣選擇說出真相
在全球政經局勢劇烈變動的今天,晶片早已不只是技術品項,而是國家安全的代名詞、外交談判的籌碼。而台灣,現正站在浪頭之上。
《從邊緣到核心》這本書,在川普口中台灣被指為「技術竊賊」的時刻問世,不只是一場文字出版,更像是一場集體自我認識的行動。透過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三位作者的視角,我們不只看見了產業的脈絡,也看見了台灣如何靠著三種核心力量,在夾縫中走出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這三種力量:工程師文化的務實精神、政策信任的制度支撐,以及技術主體性的國際觀與文化自信——不只創造了台積電,也形塑了一種台灣精神的存在。
當外界還在用冷戰語言遑論「偷」與「搶」之時,台灣已經用半世紀的積累,寫下一套沒人能輕易複製的產業系統。
正如高希均在發表會最後總結所說:「歷史不會自己記得你,除非你把它寫下來。技術也不會自動留下來,除非你每天多走一步。這本書,就是那一步。」
《從邊緣到核心》,記錄的不是神話,而是台灣工程師、研發技術人員的日常。這場發表會,更不只是對川普的回應,而是台灣對自己的再一次提醒:我們的價值,不在嘴上,而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