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日本自民黨第十二代總裁寶座,成為第四十六位首相以來,竹下登從去年十月三十一日起開始邁向第二年的任期。
第一年的成績單
回顧第一年,他在黨、政、外交方面,都展現了有別於前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的作風,也獲得相當的成果。例如在稅制改革的問題上,他與當初同爭黨魁、總理大臣的對手宮澤喜一、安倍晉太郎,達成攜手合作的協議。這樣的鐵三角關係,無形中加強了全黨對稅改問題的共識,因而得以在去年年底強行通過與稅制改革相關的六項法案。
對在野黨,中曾根康弘一向在國會擺出挑戰的姿態,但是到了竹下登的時代,轉而運用行政的力量,以首相官邸為主應付在野黨。這在日本是前所未有的。
去年十一月,在野黨抓住股票贈賄疑案(參見二月號「遠見」第一四六頁)的把柄,反對稅制改革法案,自民黨即運用策略,分散了在野黨的砲火;先是以設置「疑案特別委員會」、傳喚證人出席為交換條件,促使公明黨和民社黨妥協,後又促使社會、共產兩黨缺席,稅改法案於是得以於十一月十六日經眾議院通過,並送交參議院。
外交一向被認為是竹下登的弱點所在。不過,在就任首相後九次出國、合計五十九天的開會、訪問中,他幾乎跑遍了世界的主要國家,同時與美國和中共重新建立起互信關係。美、日之間的經濟摩擦,普經是竹下登很大的外交考題,但是這位有政壇「阿信」之稱的竹下登先生上任後,連讓兩步,解決了問題。八月下旬,他首度訪問中國大陸,帶去了約八千一百億的日圓借款做見面禮,於是因為光華寮問題導致關係欠佳的「中」日雙方,也重新握手言歡。
首都消失
雖然這位善於折衝、手腕靈巧的首相,在內政、外交方面的成績都不錯,但是就任八個月左右,股票贈賄疑案的發生,讓竹下登政權蒙上一層陰影。
自從去年七月此事曝光以來,執政、在野兩方面的政治人物人人風聲鶴唳,新聞天天報導該案的發展,結果素來以清廉著稱的大藏(財政)大臣宮澤喜一鞠躬辭職。最難堪的是去年年底竹下登才發動改造內閣,不出四天,新任的法務大臣長谷川峻就被拆穿謊言,黯然下台。
日本有一部科幻電影叫做「首都消失」,描述一塊怪雲籠罩東京盤旋不去,將日本首都完全與外界隔絕,而且查不出它的真面目。目前瀰漫在日本政壇的贈賄疑雲,恰如電影中的怪雲一般,令人看不透,也難揮去。竹下登可以說自中曾根政權繼承了一項負遺產,使日本國民對金權掛帥下的政局更加不滿。
根據朝日、讀賣、每日、產經幾家報社做的輿論調查顯示,竹下內閣的支持率從上任之初到去年年底,一直在四0~五0%之間游移,但是不支持率卻由二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三0%,讀賣新聞的調查結果,甚至高達四三%。朝日新聞的分析指出,竹下內閣的高支持率,是大眾對竹下重視協調的政治手法表示好感。但是細看支持者所說的理由,卻可以發現他們沒有對竹下政治的性格有清楚的評價,調查中回答「因為是自民黨的內閣」而支持的人約一半以上。
前途未卜
展望一九八九年,竹下登並不樂觀。他在今年元旦的記者會上,宣布一九八九年為「政治改革元年」,準備修改選舉制度和政治資金規正法以淨化政壇。在外交上,布希當選美國總統,為日、美關係注入新的變數。新總統上任,勢必最重視貿易、財政赤字的問題,因而要求日本開放市場、增加防衛負擔,將更困擾竹下登。
日蘇關係方面,儘管因去年謝瓦那茲外交部長訪日,以及戈巴契夫與竹下表示有意互訪,而顯得活絡,兩國間有關北方四島的爭執仍存。蘇聯表示有意歸還北方四島中的兩島,並以經濟合作來改善關係,日本卻堅持收回四島的基本主張。竹下登表示要積極開展日蘇關係,卻不知道能如何展開?
亞太各國的發展更不容輕忽。如果拿雁的編隊飛行來比喻,亞太地區各國的領隊是日本,尾隨其後的是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和東南亞國協諸國,以及正振翅欲飛的中國大陸。一九八七年,這些國家的總輸出額超過一千八百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同年輸出額的八0%,過不了幾年,後面的雁群馬上就會與領隊並翼齊飛。
伴隨這種領隊地位可能轉變的情形,日本也許要認真地與亞洲其他各國做更進一步的溝通與協調。因為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再加上日圓升值,企業界紛紛往亞洲其他國家投資,雖然繁榮了這個地區,但是也引起了不滿。例如馬來西亞,去年一月至九月的外資比前年同時期增加三倍半,其中日本的資本約占三二%。然而馬國人卻認為東南亞的繁榮,只是借場地給躲避日幣升值的日本企業,不是真正的繁榮。
問題在自己
最明顯的就是技術移轉問題。當地的企業人士抱怨:「不但不讓我們接觸尖端技術,還從日本引進下游子公司。」、「不給我們向新技術挑戰的機會,只讓我們做單純的工作。」
其次,日本市場的開放緩慢也是大問題。過去,亞洲各國的主要市場在美國;現在,美國為貿易赤字所苦,開始以法案來反撲時,亞洲的新興工業國所持的理由是「日本不買我們的東西,我們才賣到美國」。因此,問題的癥結所在恐怕仍在日本自己身上,有待竹下登擅長協調的手腕,促進亞洲各國共同的繁榮。
(取材自「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