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樸的新竹縣北埔鄉,不只以客家老街聞名,還有一所隱身在優美山林裡的公辦民營試辦小學——大坪國小,吸引了不少竹科新貴和新竹市區的中產家庭,甘願讓孩子每天通車近三小時,也要來讀大坪。
其實,大坪國小曾經是個要被裁併的偏遠小校。尤其921大地震後,校舍受損,更加速學生外流,全校曾經只剩下24名學生。
2000年,大坪國小校長徐進堯為了護校,引進民間資源,與致力於體制外教育的新竹市雅歌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前新竹師院音樂系教授孫德珍合作。
在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下,相隔十公里的兩校,開始展開體制內、外小學的資源整合,並進一步併校,於2002年向縣政府申請成為全縣唯一的公辦民營試辦小學。
家長湯淑玲還記得,當時不少家長對大坪存續沒信心,或擔心大坪會變成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有1∕5在地學生轉走。
但她不顧婆婆責備,讓三個孩子都念大坪,現在婆婆反而最得意三個孫子都會拉小提琴,而且熱愛上學。
六年來,大坪學生數已經成長到99位;在地家長也認同大坪的努力轉型及獨到的教育特色,在地學生已回流到30位。
多元智能理論,注重個別差異
「多元智能就是讓孩子適性發展、注重個別差異,不用每個人都要考60分!」校長徐進堯言簡意賅地解釋大坪的教育理念。
1983年,美國教育學家賈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每個人至少都具備語文、數理、空間、音樂、動覺、人際與自覺等七項智能,打破過去教育界多半只重視智商的單一價值。
為了幫助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多元智能組合,雅歌基金會和大坪國小設置了許多特色課程。
首先是音樂的啟蒙。
在大坪,低年級學生必修小提琴,藉指頭活動訓練音感與手腦協調度;到了中年級必參加一種音樂性社團;高年級則從客家八音或絃樂團擇一參加。
再來是能幫孩子認知自己強勢能力的社團課。工作繁忙之餘還撥冗到校帶桌球社的家長會長蘇俊維笑說,大坪不過99名學生,校內就有十幾個社團,如自然探索社、野溪社等。
六年研究課,提前念大學
而大坪國小吸引家長的重頭戲就是「研究課」:學生從小一起,每學期選一個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期末交出一本研究報告。
因為孫德珍教授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一個是教別人,另外就是做研究。算算六年下來,每一個大坪學生得操作12個研究主題,提前體驗念大學、研究所才開始摸索的主題研究與論文架構。
翻開大坪學生的研究報告,可以看到「前言、問問題、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結論、參考資料」等,章節架構五臟俱全。研究主題更是多元,高年級有的研究「電」「兒童人權」「太陽能」,低年級則研究「血型」等主題。
蘇俊維的兩個兒子研究過布袋戲、蕭邦,甚至五峰鄉土石流。看到兒子自己上網抓圖片、找答案,他表示,「研究課讓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懂得思考,找到興趣,孩子會更有能力去學習!」
大坪國小瀕廢重生,成為家長在公私立小學外折衷的選擇,更是一片教育實驗的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