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東區有塊小林地,去年種下一批光蠟樹,現在樹徑不過20公分粗,卻已長出三、四層樓的高度。
每天,都有許多居民前來乘涼、運動、談天,享受林間的涼意與清新空氣。為方便休息,大家還自發性地用廢棄的水管、座墊,在林地旁搭建出座椅區和小涼亭。
而每排樹木間的間隔,也成了大家散步的天然步道,走完一圈大概要一小時,很多人乾脆光著腳丫子,腳踏實地感受「地氣」與土壤的觸感。
但,這裡可不是什麼社區公園或森林遊樂區,而是台糖總公司旁的造林地。也是台糖嘗試轉型的最新策略。
在未來的減碳社會裡,台糖便要發揮「有土斯有財」的優勢,用一株株的林木,打造自己的碳資產。
投入1.5萬公頃造林,搶攻每年16億減碳財
早期,台糖曾是台灣主要的創匯產業,不過後來開放砂糖進口,台糖的營收也大受打擊。原本散布全省的42間糖廠,現在只剩下3間,過去隨處可見的甘蔗園,現在大都變成閒置的農地。
為求生存,61歲的台糖,不斷地尋求轉型之道,接連投入通路、觀光、油品、健康食品等領域。
然而,過去幾年的多角化投資效益並不高,不少事業甚至面臨虧損。上任兩年半的台糖董事長余政憲坦承,「過去的評估太樂觀。」礙於國營事業效率不彰,即便產品領先,但一遇到對手的競爭或模仿,台糖便會敗下陣來。
不過,造林這項新事業,卻可結合台糖累積多年的資產與經營知識。
台大森林系系主任郭幸榮指出,藉由造林來維持生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當前全球趨勢。不少木材輸出大國,如芬蘭、紐西蘭等,都極力種植人工林,做為木材外銷主力,避免直接砍伐天然林。「在歐洲,人工林的生產量,甚至已大過整體木材的使用量,」郭幸榮說。
而「京都議定書」中也明訂,1990年後的造林活動,可併入排放減量計算。種樹,現在也成了一門減碳商機。
農委會估算,1公頃的森林,每年可吸收7公噸二氧化碳。未來即可配合碳交易機制,把造林省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銷售給需要減量的業者。
因此,台糖擁有的5萬4000公頃土地,便成為可貴的造林用地。五年前起,公司便規劃1.5萬公頃的造林區域。
至今,台糖已在國內十縣市種下近萬公頃森林,幾乎是400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大小。而台糖累積多年的農業知識,也能幫助樹木成長更快、提高二氧化碳吸收效率。
以芝加哥交易所目前行情估算,每年1公頃造林約可產生3000美元的碳資產,屆時這1.5萬公頃的造林地,一年就可減少10.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高達16億台幣的碳交易收入。
未來,台糖也打算以過去種植甘蔗的知識,投入生質酒精的能源作物生產,開發更多的減碳事業。
台大森林系系主任郭幸榮分析,造林不比其他事業,不僅樹木生長需一定時間,土地也要夠大,才能達到經濟規模,進入門檻很高,「但這卻是最方便、最簡單的減碳方式。」
余政憲笑著說,現代人如果有上百甲的農地,多半都是去想辦法搞地目變更,靠炒地皮、蓋大樓賺錢。有誰想老老實實種20年的樹,經營減碳的環保事業?只有台糖這種土地夠多的國營事業,才會主動跳下來做。
「台糖雖然憨慢做生意,但做農可是我們的專業!」漫步在林地中,余政憲仰頭看著說道,「卡早,我們種的是甘蔗,以後就要靠種樹了。」
台糖真能靠種樹減碳而翻身?大家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