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雄持續升級轉型,中山大學從半導體、國際金融、醫學人才的培育,到跨域發展、雙語國際等學習資源的挹注,已成為港都蛻變過程中,關鍵的學術引擎。
近幾年來人人都說,高雄變得愈來愈不一樣了!從高雄展覽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旅運大樓等硬體的興建,到國際巨星紛紛來台開唱、黃色小鴨與吉伊卡哇的展出,以及護國神山台積電、Nvidia、AMD等科技巨擘的進駐,高雄正從傳統工業城鎮,逐步蛻變成現代又宜居的都市。
如同美國紐約有紐約大學,日本東京有東京大學,英國倫敦有倫敦政經學院,每座要邁向國際的城市,除了打造軟、硬體建設,擁有一間好大學,做為優秀的人才來源,也同等重要!「因此,中山大學做為高雄的學府,在港都快速轉型的過程中,也將與整座城市、市府攜手合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點出關鍵。
事實上,近年中山表現優異,在雙語、半導體、國際金融、醫學等四大國家級政策中「全拿」,陸續設置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和後醫學系,也持續加深與地方的連結。
深耕半導體、國際金融、醫學領域 重要人才來源
以醫學院來說,市府便與中山簽訂合作備忘錄,宣布位處三多路精華地帶的國際商工舊址,將做為中山醫學院的用地,以培育南方醫療人才。李志鵬透露,醫學院用地鄰近民生、凱旋等醫院與長照中心,未來將形成醫療聚落,而中山將持續與市府、企業與北部大型醫學中心合作,期望引進多元量能、加速成長。
半導體方面,因應高雄市半導體、AI、綠能等產業發展,教育部和市府在蓮潭會館周邊,展開「國家重點領域校際研教園區計畫」,期望能串聯南部半導體S廊帶、亞洲高階製造中心與亞洲新灣區,「清華與陽明交通大學已宣布進駐,中山做為地方重要大學,這些學校也將與我們合作。」為了加強半導體量能,去年中山亦在工學院內設立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著重半導體產業上游、積體電路設計的發展與教學。
李志鵬進一步指出,近來亦有半導體廠商預計與中山合作,一方面從化學、物理、材料、電機等半導體核心科系,培育相關人才;另外又針對海洋科學、管理、社會科學等各學院的學生,給予半導體知識與實務訓練,培養「廣義的理工人才」,「這些企業培育人才,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擴大台灣的人才庫。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有逾千家公司,整個產業都需要人才!」
至於金管會正在高雄全力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2022年,中山便成立國際金融學院,並與22家金融業者合作,邀請國外金融機構、具備實戰經驗的業師前來授課。李志鵬透露,未來,國際金融學院將配合執行人才訓練整合計畫,以儲備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高階人才。
同時,中山還攜手高雄市政府、日月光,辦理永續高雄青年創業挑戰賽等各項青創賽事,以培育高雄市的青創人才。青年創業家提案後,中山的老師會提供專業輔導與諮詢,讓理論與實務結合,以助想法真正落地。
人文與理工並重 強調跨域學習與發展
從醫學、半導體、金融到創業等多元面向,中山怎麼一口氣能投入這麼多領域?
「中山人文與理工並重,就是一間全方位的大學,各個系所、領域都均衡發展,學生在這裡唸書,都能透過跨域學習,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李志鵬強調。
他解釋,從雙主修、輔系、學位學程到微學分學程,中山推出不同難度的跨領域課程,讓學生依照自身興趣與目標學習。現今中山共有134個跨領域學分學程,且涵蓋人文藝術、基礎學科工程、管理科技、永續、生態社會創新、人工智慧、半導體等面向。112學年,約1100位應屆畢業生中,修畢領域學程的人數已達834人,約占78%。
那麼,中山的學生可以如何跨域學習?
李志鵬舉例,像是中山便與飛行劇院廠商智崴科技合作成立聯合研發中心,飛行劇院需要創造身歷其境的內容與體感體驗,「平台是科技平台,但內容要沉浸式的體驗,裡頭都是『人的感受』,所以參與智崴合作計畫、課程的學生,有不少來自劇場藝術系、音樂系、中文系。」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由於市場小,不僅高科技產業裡有許多跨國企業,半導體、電子等科技產品亦多為外銷。對此,中山也特別看重國際化人才的培育。
年發3千萬獎學金 鼓勵學生探索世界
早在2020年,中山大學前校長、現任教育部長鄭英耀便宣布推動「雙語學校」,時任教務長的李志鵬,規劃了10年、分三階段執行的雙語計畫,包括提供全英語教學、與全球知名大學締結姐妹校、鼓勵學生前往海外交換、實習、遊學等不同目標,期望帶領中山邁向雙語大學。
李志鵬透露,目前,中山大學部已有逾半系所能提供全英語教學,「等於一位外籍生進入大學部,可以完全不會中文,便能修完畢業所需必修、選修、通識課程。」以成果來看,111學年,中山共有920門課程採英語教學,占當年度全校課程的22%,到了112學年,則增加至1134門課,約占26%,而有近六成的學生,參與修習這些全英語課程。
在國際學習部分,截至2月18日為止,中山已與全球45國、近330間大學締結姐妹校,並加入7個大學聯盟,亦與200多個國家簽署交換學生協議,每年提供700多位學生出國交換、實習機會;學校也鼓勵老師帶學生到國外上課,並與國際知名機構合作,讓學生可以在裡頭實習。
更令人驚訝的是,要是點進中山國際事務處的網站,從「西灣領航」到「乘風萬里‧轉動人生」等計畫,會看見琳琅滿目的海外遊學獎補助內容。以西灣領航計畫來說,每個月會提供一萬元獎學金,將學生送出國遊學,「113學年,我們便發了近3000萬元的出國獎學金,送756位學生出國。」
送人出去,也要引人進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已連續三年造訪中山,在此學習中文、與在地學生一同做紅龜粿、包餃子,體驗台灣文化,「MIT這群優秀的學生,三年來只選定與中山合作,與我們的學生交流。」
守護港都文化與社區 與高雄共生共榮
正所謂「愈在地愈國際」,中山的學生必須要夠了解高雄,才能將地方的美,告知來自四面八方的國際學生。而長期以來,中山確實深耕在地,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地方創生等多元活動。
過去,高雄因為產業尚未升級轉型,導致年輕人口外流、社區老化,2021年起,中山便承接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的角色,輔導南部青年留鄉、返鄉工作;中山從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到西灣學院的師生,亦組成團隊,前往高雄各地,協助保存原住民與傳統文化,並陪伴社區建構出更具韌性的生活環境。事實上,中山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的「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個別的「工業、創新和基礎建設」SDG9的排名,長年位居前100名,顯示學校對地方發展的幫助。
從專業領域的學習、跨域發展、國際化到地方投入,透過方方面面的培育,李志鵬觀察,高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意識與責任心,是中山學生普遍具備的特質,「未來,隨著高雄市持續升級、向前邁進,中山會進步得更快,與港都相輔相成,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