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寵兒到國際孤兒
近年來蕭萬長先生說:當台灣從國際寵兒變成國際孤兒時,就出現了「邊緣化」問題。對這位曾為台灣經貿拓展有貢獻的首長而言,這是何等沈痛的觀察。
自1971年我們退出聯合國後,外交逐漸陷於孤立;1979年中美斷交,情勢愈發不利。近20年來大陸經濟快速成長與兩岸政治關係陷入僵局,更使被邊緣化的危機,在各層面出現:
(1)重要大國無一與我有正式邦交。(2)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無一能參與,只有區域性的APEC及亞洲發展銀行例外。
(3)無一大國之現任元首、總統、總理、外長等能訪問台灣,而我國首長也無法與這些領袖公開會晤(偶在某一公開場合握手,官方就稱之為「外交突破」)。
(4)幸有經貿與文化為後盾的「實質外交」,使台灣在國際保留若干生存空間。
(5)近十年來台灣更感受到:
●外資逐漸撤走,移往大陸。
●國際重要人士、國際會議、跨國企業區域性總部、國際航班逐漸淡出或減少。
●本國資金大量向外移出,大企業逐漸選擇在海外股票上市。
●即使區域性或雙邊以經貿為主之協定(如FTC、自由經貿協定),台灣也難以簽訂或參與,構成今後經貿發展之威脅。
如果台灣「從來沒在世界核心中」,那麼現在更進入了「邊陲的暴風圈」。補救之道必須要從兩方面同時著手:(1)唯有改善兩岸關係,台灣才能擴展國際空間;(2)唯有提升台灣競爭力,台灣才能擺脫邊緣化陰影。但這二者的前提是要有「走向世界」的企圖心與決心。
(二)重溫大師們的諍言
國際上重量級的人物愈來愈少到台灣來,這就是「邊緣化」下的常態。偶然國際大師出現,來做旋風式的演講,我們就應當謙卑地、如獲至寶地,珍惜他們的諍言與贈言。
●哈佛大學麥可.波特教授指出:「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是開放社會。」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經濟世界,包括要與敵人共舞。」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追求第二條成長曲線。」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克曼:「兩岸經貿關係愈密切,台灣愈安全。」
●《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中,不可低估群眾智慧。」
剛於6月底來台訪問過的趨勢大師奈思比,留下幾個重要論點,值得大家重視:
(1)「尋找新機會比解決舊問題更迫切」:這是他「定見」(Mind Set)一書中第九項的引伸。他十分清楚兩岸政治的僵局,站在他全球經濟資源整合的視野,他認為「台灣因為相對小,一定不能放棄利用相對大的中國的資源與市場。」
他接著說:「如果兩岸有直航,每次去大陸就很容易來台灣;台灣有這樣好的地理位置白白地設限太可惜了。」「放棄好機會是決策者——公部門與私部門——最應當避免的。爭取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創造新機會。」
(2)「走向世界」:他很清楚在四小龍中,台灣已掉到末位。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面對3000多位聽眾,他說:「香港回歸中國十年,已不是一國兩制,而是一國一制——中國走向了香港的市場經濟制度。」「新加坡與韓國都有大企圖心溶入全球化的機制。他們創造新的商機,放寬各種限制,生產因素進出方便。」然後,他在每一個場合都提醒台灣:「走向世界(Join the world)。」
「走向世界」正就是近年來我一再強調的「接軌世界」。台灣的政府、企業、人民要謙卑地、全面地,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他們的高標準與高典範。那些文明社會的普世價值包括了平等、正義、人權、法治;也具體地包括了政策透明、官員廉潔、行政中立、企業責任、公民參與、生態關懷等。
台灣總統的選舉已經啟動。政府官員之不能嚴守行政中立,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政治人物太需要學學西方民主社會中之有所為與有所不為。選舉是一時的,樹立的榜樣是永久的。
戴著「意識型態」的鏡片,只看得到選票與權力。歷史會記載戰後的台灣,因經濟成長崛起,因權力貪腐衰敗;歷史也會記載:民主景象使台灣抬頭挺胸,選舉惡質使台灣無地自容。
一旦視野上、心態上、作法上走向世界,就會立刻警覺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台灣要格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