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即將來臨,迎向新歲的開始,敬祝大家~健康富貴。
「富貴」是人們對財富與尊榮的渴望和追求,它充份的體現在知名宮廟每年發放開運「錢母」與「發財金」上。按習俗還金總要高於借款金額,所以借金600元,絕對還款更多,加上向神借款,多數人都會還,還保證連本帶利,於是這個本意在於答謝香客的開運模式,居然發展成「錢母經濟學」,每到新年之初總是吸引數萬民眾前往求財,大排長龍的隊伍延綿數公里,一年借還金額之比率甚可達到出借4億回收7億的倍數,可謂槓桿式的效應。
顯然在宗教加持下,它所賦予借求「錢母」與「發財金」的行為價值完完全全符合人性祈求財富積累、地位提升,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認可的想望。
歲月靜好,是有人負重前行
再來談談「健康」。人們對於健康的祈願,又是如何呢?
同樣的新年,有人為求「富貴」漏夜排隊,也有人為了恢復「健康」不斷的四處奔波求醫。
知名藝人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驟逝的消息傳開,引起各界嘩然,但不見大肆批判日本的醫療體系、醫院或苛責醫師,頂多便是中立的陳述日本醫療體系的現況。但類似的事件若是發生在醫療支出占GDP比重更低但期望更高的台灣醫療體系,國人會如此寬容嗎?
對比於全球的醫療系統,韓國有醫師罷工問題、新加坡醫療費用自付比例近65%、美國醫療保險未普及與醫療費用高昂、英國長年有醫療服務延遲的現象,但台灣卻靠著物美價廉、119救護車隨時待命甚至跨級送達200家急救責任醫院,而使得醫療的可近性讓民眾可以很方便的、自然而然、隨時隨地取得至一種「理所當然」的境界,甚至還可能被病患或家屬抱怨不夠快、不夠親切、不夠舒服。將心比心便能明白,被當成「理所當然」就是我們最大的悲傷。
或許此時也有民眾跳出來驕傲的誇讚台灣醫療體系或感謝醫療人員,但對處於醫療資源有限,面對全民期望不斷升高的醫療照護者而言,這樣的誇讚又何嚐不是另一種「情感勒索」?當民眾興高采烈的討論著春節9天連假的計畫時,又有多少人想到醫院正在努力的絞盡腦汁,想辦法調整排班要讓急診、加護病房、病房護理師們儘可能有機會放幾天假回家過年。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直到後繼無人,直到社會失去了「理所當然」,只是這樣的代價是這個社會、全民想要承擔的嗎?
健康是享受富貴的根本
「健康」是「富貴」的基石,是人生很重要的資產,是一種直到我們自己或親友失去它時,才會發現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如果「富貴」讓獲得發財金或錢母的人願意額外的感恩回饋,那麼「健康」又何嘗不是值得透過健保迭代政策、自費或捐助去額外挹注資源,讓有能力幫助民眾恢復健康的醫療機構獲得感恩回饋,而不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吃大鍋飯,讓無盡廉價的承擔磨平醫護人員的熱情與創意。畢竟一個沒有定價權的行業,注定不會形成繁榮的產業。
而民眾面對醫院滿足您或親友恢復健康期待的同時,除了誇讚,或許也能以感恩的心透過小額捐款的方式,回饋照護您的醫療機構,形成另一種互助機制。希望百年之後在台灣永續的不是只有宮廟,而是入世處理生老病死的醫院。
健康如布帛菽粟,富貴似錦繡繁華,皆是人生祈願之所向。然而健康是享受富貴的根本,因為唯有身心無恙,歲月方能溫潤如詩,而醫療照護體系與資源也需要被每一個人珍惜與守護,才能確保它永續運作,維繫健康、植基富貴!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亞東紀念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