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閱讀最少族群:13~18歲 不閱讀,青少年如何「轉大人」

林妙玲
user

林妙玲

2007-08-01

瀏覽數 31,200+

台灣閱讀最少族群:13~18歲 不閱讀,青少年如何「轉大人」
 

本文出自 2007 / 8月號雜誌 越簡單越流行

「打從兒子很小時,我就為他準備很多童書,每天晚上唸故事給他聽,一直唸到他小二呢!」

一位在媒體工作的高階主管說,自己很辛苦地做基礎工程,好不容易培養出兒子的閱讀習慣,在國小時就讀完《金庸》《三國演義》,甚至小五時還用筆名寫起武俠小說來。

但是,這個小天才上了國中對閱讀卻不再感興趣,「六年過去了、高中畢業了,孩子還是只讀了《金庸》《三國演義》,唉!」

升學體制下,看書=考試

在兒童閱讀風氣愈來愈盛的台灣,孩子從小已經培養了閱讀習慣,怎麼變成青少年之後,就不愛閱讀了?

升學體制下,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普遍存在著考試與補習的壓力,國、高中生大部分時間得拿來應付考試,「看書」與「考試」劃上等號。

許多原本崇尚閱讀價值的家長,在孩子升上了國、高中後,均面臨妥協的無奈。

「孩子進國中之後,壓力變大,我也不忍心叫她讀課外書,只希望她先把課本讀好,」台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長陳麗君說,大女兒今年升國二,每天忙得不得了,早上6點50分出門,晚上6點回家,吃個飯、休息一下,又得去做功課,大約11點才能就寢。

雖然陳麗君也鼓勵孩子課外閱讀,但擔心孩子分了心,「畢竟可以用的時間就只有這麼多啊!」

影響所及,台灣13歲到18歲的青少年,變成閱讀最少、借書量最少、適合他們看的書籍也是最少的一個族群。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2006年的統計,13歲到15歲與16到18歲的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平均借閱量分別是3萬9000冊與3萬6000冊,只約國小學童組6萬7000冊的一半。

青少年閱讀重要性1.掌握大腦發育的第二黃金期

對正處於「轉大人」階段的青少年,不閱讀到底有什麼影響?

過去幾十年來很多師長安撫國、高中生衝刺升學,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先忍耐六年,等考上大學再說。」但愈來愈多有識之士呼籲,這六年實在對一個人的一生太黃金了,蹉跎不得。

因為不管就大腦的發展、還是人生的啟蒙,課外閱讀對青少年均扮演重要角色。

過去多年來盡心盡力推動兒童閱讀的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兒童閱讀是打根基、提升專注力,到了青少年階段,荷爾蒙大量出來,脾氣暴躁、情緒比較不穩定,正是要改變體質的時候,這時有很多書本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更何況,新的腦神經研究已經顛覆過去「三歲定終身」論點,青少年時期其實正是「大腦發育的第二黃金期」。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影像研究所發現,青少年時期大腦仍會繼續成長,尤其是大腦皮質、海馬迴等,許多到16歲才完成生長。如果這階段能夠做大量閱讀與科學研究等,持續刺激,會發育愈好。

況且課外閱讀對考試不一定就是排擠,近年來許多在基測、學測表現傑出的學生,在國高中階段並未放棄大量閱讀。

「小學四年級之前是learn to read(學習閱讀),之後一輩子都是read to learn(閱讀學習),閱讀是自學最好的手段,」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說,透過閱讀可以鍛鍊深度的抽象思考,並且擁有更多處理資訊時需要用到的背景知識,閱讀經驗愈多的人,課本也會讀得愈輕鬆。

「現在大考題目愈出愈長,就是在考閱讀能力,要先能掌握題意,才有辦法作答,」中山女高國文老師莊溎芬說。

青少年閱讀重要性2.啟蒙心智和自我探索

中學六年不閱讀,不只影響大腦發展、考試,還可能延遲心智啟蒙與自我探索的時間表。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2001年與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勒范恩(Robert Levine)合作一份台灣人的閱讀調查。

那份調查發現台灣的大學生,因為「無聊/打發時間」而閱讀的比例,比其他年齡層都來得高。勒范恩還為此寫email問郝明義,「這資料正確嗎?在美國,大學生光讀本科系的指定讀物就來不及了,哪可能因為無聊而去看閒書呢!」

這個文化差異給了郝明義當頭棒喝。美國青少年早在進大學前就已經大量閱讀,藉此開拓視野、認識世界、尋找人生的方向,一進入大學就是要好好研究一門學問,然而台灣人的啟蒙階段足足晚了六年才開始。

不久前,郝明義看到一條亞馬遜網路書店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想要發明火箭的小新聞,讓他好奇去追尋貝佐斯的故事,才發現貝佐斯在中學時代就已經寫了一篇〈零重力對家蠅老化速度之影響〉,得了NASA學生論文獎,並受邀參觀太空飛行中心。當時報紙訪問他時,他就說長大要蓋太空旅館、太空遊艇。佐貝斯表示過,他最喜歡的小說是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也讀科幻小說,火箭書籍。

「這代表什麼?代表這個人從中學時代就有很狂野的夢想,而且有廣泛的閱讀興趣,」郝明義認為,教科書閱讀應該占很小部分的比例,但台灣考試閱讀卻變成最大的一塊,把中學生對人生的想像與探索,擠到很小的一個角落去。

青少年閱讀重要性3.書籍就是品德和生命導師

近年來,繼過去如火如荼推廣兒童閱讀運動後,已有愈來愈多有識之士認為,下一個階段該是推廣青少年閱讀運動了。

洪蘭就是最重要的標竿之一。「我們推動小學閱讀活動已經推得很好了,因此我其實已經慢慢在轉移焦點要推動國中閱讀運動,」7月中來到洪蘭老師的研究室,書櫃裡排滿了一整排《愛因斯坦的孩子》等青少年讀物,原來,洪蘭正忙著幫國中生選適合的課外書,覺得好的,就自掏腰包買下幾十本,一箱箱往偏遠國中寄去。

過去洪蘭常到小學演講閱讀,現在她的行腳逐漸轉到國中。「到國中去,我一定講兩場,先跟家長、校長老師會演講,再跟青少年演講,看他們都有心想要推動閱讀,我才接著把書送進去,」洪籣說。

觸動洪蘭推動青少年閱讀的原因,還包括她發現過去輔導過的孩子,上了國中竟然變壞了,後來才知道上了國中後,沒有好的引導,也沒有什麼圖書資源,她心疼地說,「閱讀是最好的品德與生命教育,書籍本身就是很好的導師。」

近年來,《國語日報》也加入了推廣青少年閱讀。總編輯馮季眉參考美國、日本的經驗,到各國中去推展讀報教育,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與時事觀察。東方出版社總編輯李黨,則舉辦教師研習,親自到各地拜會老師,告訴他們閱讀對青少年啟蒙有多重要。

吸引閱讀:網路讀書會爆紅

也有一股力量,來自一向被認為「很安靜」的中學圖書館。

2001年,台南女中、台南一中、德光女中與光華女中等學校的圖書館主任,主動發起「跨校網路讀書會」,把台南女中的小論文寫作比賽形式,套用在校際網路上。

「我們希望閱讀的動能來自學生本身,結果學生還影響了老師與學校,」這個網站的靈魂人物、台南女中圖書館主任詹文豪說,各校圖書館就變成輔導閱讀的聚點,孩子如果不知如何投稿、選書或找研究主題,就會上圖書館,甚至纏著老師們問。

2005年,原本只有四個學校參與的網站,變成全國性的「中學生網站」,委請博客來網路書店管理。目前,網站上的「小論文」投稿累積2萬4000多篇,「閱讀心得」則有6萬8000多篇,全國477所高中職,約419所參與,平均每10位高中職學生,就有1.5人在網站上註冊。

解放閱讀:讓青少年自由閱讀

網路上有閱讀串聯,校園裡也吹紛紛起了閱讀、寫作風潮。

北一女新生一入學,老師就開建議讀書單給孩子們。每個學期老師也都精心挑選適合高中生閱讀的書單給學生。校內除了圖書館,還新增一個「閱讀角」。校長周韞維說,閱讀角規劃了書本放生區,讓學生們可以自由交流書本,讓書香再傳。

「我們把閱讀變成一個網子,灑在三年的課程中,」中山女高校長黃郁宜指出,全校國文老師合編的韻文、小說、新詩與散文等四本語文教材,成功結合閱讀與教學,「甚至還有別校的老師要買來當教材呢!」

郝明義建議,台灣應該讓國高中生稍微「解放」一下,給他們一點心靈成長與探索的空間。例如同樣升學壓力很大的日本,就推動校園晨間15分鐘運動,讓閱讀習慣不中斷。

「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只希望孩子懂得在有人生困惑時,從閱讀中找到知識、得到能量,或者什麼理由都沒有,只是為了快樂!」一位國中生的家長為青少年閱讀下了結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