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個冬日午後。
地點;台北東區某律師事務所。
一對年近六十的夫婦,各據沙發一角,臉上的表情比窗外的空氣還要陰寒。
「都老夫老妻了,何必在這個時候鬧離婚呢?」律師雙手放在桌上乎攤的兩張十行紙上,耐心的勸著。
盼不到相守的老伴
太太像是被挑起了深藏的創痛,喃喃訴說先生風流了幾十年,她都忍下來了,原只盼他年紀大些,知道回頭,彼此還有個相守的老伴,沒想到老頭子還在跟年輕女孩子搞七捻三,「盼了一輩子,我實在沒什麼指望了。」她說時不停用手帕拭淚。
做先生的微啟嘴唇,似乎想解釋什麼,卻又把話硬生生的吞了回去。
二十分鐘後,這對夫妻正式簽字完成離婚手續,一前一後走出事務所,消失在熙攘人群中。二十八年婚姻生活中的愛恨嗔癡也隨著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
類似這樣中老年人離婚的故事,近幾年來時有所聞。在台灣整體離婚率升高的趨勢中,特別受到矚目。
根據最新的戶政資料顯示,至民國七十六年底,台灣省離婚人口中,五十歲以上的占了四分之一強。十年前,每六十五個五十歲以上的人中有一個離婚(粗離婚率一五.二%);現在每五十四個中就有一個離婚(粗離婚率一八.五%)(見表一)。
從司法院去年公布的一項統計中也可以看出,在各地家事法庭判決離婚的案件中,婚齡十年以上的夫妻占了三七.五%,比一向的離婚高峰--婚齡四至八年 還要高出一0%。 這意味著離婚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熬過「七年之癢」也不保證能白首偕老。「如果把「癢」解釋成「危機」,」東海大學幸福家庭中心主任簡春安一語道破:「要癢那一年都可以癢,但整體看來時間有延後的趨勢。」
「不是婚姻不幸福的中老年人增加了,而是能夠正視自己婚姻不夠幸福的中老年人增加了。」中研院三民所研究員伊慶春進一步釐清,中國一向是「父子軸」而非「夫妻軸」的社會,傳統婚姻的主要功能在維繫家族穩定,現代婚姻則強調伴侶關係。
冰凍三尺
分析這些中老年人的婚姻問題,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這把年紀才選擇走上離婚之路,主要是因為子女長大成人,較不受影響。「以前孩子小,不得不忍耐,現在擔子終於可以卸下了。」一位祖母級的離婚婦人解釋。
成年子女不但較不受父母離婚的打擊,有時還會積極扮演父母離婚的「觸媒」。
台北市某社工團體曾接觸過這樣一個個案:一位有五個子女的中年婦人,丈夫游手好閒、嗜賭成癖。二十多年來靠她打零工、擺地攤維持一家生活。丈夫醉酒、輸賭回來伸手要錢,對她動輒老拳相向。這情形持續到大兒子軍校畢業開始賺錢,立刻帶著母親到法院請求判決離婚。事後這位年輕人激動地向社工人員表示:「她能忍,我卻實在看不下去了。」
婚姻諮商專家林蕙瑛也接到過一位大學女生的來信,信中提到父親外遇,母親終日以淚洗面,她說:「如果離婚能讓母親快樂一點,我願意支持。」
根據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研究,高度工業化使得傳統道德約束力式微,也是中老年人勇於面對婚姻困境的另一原因。
走自己的後半生
台灣家庭計畫研究所研究員李美玲調查發現,工業化程度高的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離婚率也比其他縣市為高。政大柴松林教授則指出,農村社會中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離婚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事;而近年來台灣人口不斷向都市集中,傳統道德約束力降低,對離婚者的歧視和離婚者自己的罪惡感都會減輕。
由於人數逐漸增多,都市中離婚者組成的副團體也相繼出現,例如「晚晴協會」、「婦女展業中心」等。經由大眾傳播媒體對這些團體的報導,長期累積怨懣、又礙於社會壓力隱忍多年的中老年夫妻發現,愈來愈多人都在這麼做,使得「離婚這件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伊慶春說。
另一項使中老年婦女走出長期不愉快婚姻的原因,是經濟獨立,對丈夫的倚賴性降低。
據經建會統計,民國七十五年二十到六十四歲婦女的勞動參與率,達到四三.五%,比十年前增加了近一倍。未來在以服務業為導向的趨勢中,婦女將可獲得更多就業機會。
在前婦女展業中心主任、現任婦女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林勝美的經驗中,除了職業婦女經濟獨立之外,中老年家庭主婦要不是手上有一些積蓄,就是成年子女願意資助,離婚後的經濟壓力,比年輕婦女少得多。
經濟獨立之後,婦女也較能夠為自己的後半生打算。台北市某婚姻諮詢中心透露;一位先生是公務員、自己在子女上初中以後到保險公司上班的婦女,十幾年來,先生對於她社交廣泛、裝扮時髦始終看不慣,朋友打電話和她多聊幾句也發脾氣;出門戴副太陽眼鏡也會被挑剔。她離婚時向諮詢人員表示:「不靠他吃、不靠他穿,離婚後還可以過一、二十年自由自在的日子。」言下並不遺憾結束二十幾年的婚姻。
不同於年輕人常因感情衝動而分手,上了年紀的離婚者,往往已在傳統對婚姻的期望和自己對婚姻的要求閒,反覆掙扎多年,才決定各奔前程。林勝美曾接觸過這樣因自我覺醒而離婚的實例。
五十歲再攻碩士
從世俗的標準看來,富美(假名)的先生可以說是「零缺點」;生意做得滿大,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按時接送子女上下學,家裡該有的一樣也不缺。但富美一直抑鬱不樂。
他們的結合是典型的「家族聯姻」,背後各有一個大家庭常對他們「發號施令」,大學畢業的富美婚後被禁止外出工作,家中大小事務也一定要先生「批示」才算數。
在五十歲那年,富美要求離婚。她的先生和親友都以為她「發瘋了」,但她心裡明白:做了一輩子好媳婦、好太太、好母親,她要追尋「自我」。
經過許多波折,富美離婚後隻身到美國去,唸完一個電腦碩士學位,並參與社區義務工作。最近她在給已婚的大女兒的信上寫著:「這三年來的成長,比過去二十年還要快。」 接觸過不少中老年離婚者,東吳大學心理學教授林蕙瑛分析,這個年齡的人累積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看過婚姻的很多層面,才真正醒悟到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這樣的心路歷程其實中年男人也有。
五十七歲的王先生當了二十幾年小學教員,一向過的是拘謹刻板的生活。五十四歲的王太太是專職家庭主婦,兩年前升格為「阿媽」。夫妻感情不算親密也不算冷淡,表面上是一個完整和諧的家庭。
尋找第二個春天
去年初王先生偶然認識了一位五十三歲的離婚婦人--陳女士,她獨力在台中經營一家小餐館,作風四海、嫻熟人情世故,又善於裝扮自己,王先生在她身上找到了「第二個春天」。為了和她互訴思慕,他身上隨時準備百元的公用電話卡,抱住電話一講就講完一張。和她見面的時候,王先生可以拋開為人師、為人父的尊嚴和花甲年紀,兩個人相擁在地上嬉笑打滾。
王太太發現後曾以死相逼,並動員子女、親友的力量勸他回頭,但王先生仍堅持離婚。在最後一次攤牌中,他對老妻表白:「做了一輩子好丈夫、好爸爸,總該為自己活一次了。」
童話故事中「王子和公主結婚後,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已經被急遽上升的離婚率摧毀;傳統「少年夫妻老來伴」的期待,是不是也將被中老年人離婚率增加的趨勢粉碎?現代婚姻真是危機四伏的嗎?白首偕老會愈來愈困難嗎?
生命線會長王鳳蕾曾感嘆,不論是那一年齡層的離婚問題,癥結都在於失落了婚姻的真諦。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傳統婚姻價值褪色了,現代婚姻又找不到定位,「整個社會對於「婚姻到底是什麼?」感到十分迷惑。」她說。
年輕耕耘,老來收穫
然而,無論時代怎麼改變,「婚姻是絕不能投機取巧的,」東海大學簡春安教授認為,這些中老年人離異的故事證明了「種什麼因,結什麼果」,若想在生命走下坡的時候擁有一位相知相守的老伴,「年輕時就要努力耕耘。」他意味深遠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