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杏輝醫藥集團董事長李志文 進軍國際,從大陸藥廠切入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07-06-01

瀏覽數 44,350+

杏輝醫藥集團董事長李志文 進軍國際,從大陸藥廠切入
 

本文出自 2007 / 6月號雜誌 吃出競爭力

住在大陸西安75歲的張爺爺,兩年前得了失智症,不記得女兒家的電話,還常亂發脾氣。去年開始服用中藥肉蓯蓉提煉的膠囊,三個月後,竟然能打電話給女兒。

張爺爺吃的膠囊,是台灣杏輝醫藥集團旗下的天力藥廠所研發。2005年以來,大陸有700多位像張爺爺這樣,將沙漠植物肉蓯蓉做成的膠囊,當成治療失智症的希望,今年下半年,大陸將有20到30所醫院,讓2000名失智老人服用。

產自新疆沙漠地區的肉蓯蓉,生長在環境惡劣的沙土上,仰賴天山融解、伏流在沙漠底層的雪水,卻能開出一叢叢的白色花朵,遠遠望去像是武俠小說描繪的天山雪蓮。

15年前,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系教授屠鵬飛,發現肉蓯蓉可以延緩神經細胞老化,提高記憶力,預防、治療失智症,也適合需要動腦工作 的人。

此後經過十幾年的投入,2005年,杏輝率先研發成功,取得大陸專利,還登上大陸的《中國藥典》。台灣人在千年中藥史上,破天荒寫下新的一頁。

「我不相信台灣藥廠做不出新藥,進不了國際殿堂!」一個進軍國際的念頭,讓杏輝董事長李志文花費十年埋頭苦幹。

專才研發/經費達一成營業額

已經成立30年的杏輝,名列台灣前五大藥廠,生產的抗癌藥物紫杉醇,在國內最早獲准上市。早期以外用藥膏、眼藥水聞名,但隨著台灣產業升級與外移的挑戰,李志文也不得不把眼界拉大,「不打進國際,台灣製藥業就完了。」

「在國內藥廠中,杏輝不是最早布局國際,卻有後來居上的態勢,」曾任衛生署藥政處技正、熟悉國內製藥界的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主任唐碧珠,對李志文有這樣的觀察。

李志文皮膚黝黑,個頭不高。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的他,是國內少數有藥學背景的藥廠老闆。研發能力是他的利器,一年不僅投資1億4000萬元研發經費,約占營業額的一成,還三顧茅廬到處尋找研發高手。

「我認同他進軍國際的理念,才從學界進入業界,」2001年加入杏輝的研發中心研發長蘇慕寰,原本是國防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李志文聽說他想轉換跑道,數度力邀,雖然蘇慕寰屢次回絕,最後還是被他的熱忱感動而同意。

找來專才後,研發果然有了亮麗成果。去年杏輝改良、研發成功的藥品有37項,創下成立30年來的最高紀錄,目前還在改良階段的藥品有213項。現在的蘇慕寰信心滿滿,肯定當時抉擇。

精確擴廠/看準中加製造潛力

布局國際的策略,除了人才,判斷準確也是要素。

李志文深信,中國人在中草藥研究上有優勢,是進入國際藥界的利基。「大陸是進軍國際的關鍵,鴻海如果沒有大陸,不會是今天的局面,」於是李志文多年前就將大陸列入優先考量。

2000年,他應浙江地方官員邀請,參加西湖招商會,當時位於杭州的天力藥廠正在求售,他一聽這家國營藥廠有45張藥品執照,幾經考察,決定買了下來。

「買廠比蓋廠要快,」杏輝不僅直接拿下數十張執照,還接收既有通路和製藥技術,大幅節省時間成本。而2005年肉蓯蓉的上市,更印證他獨到的眼光,天力廠也在五年內,從一家廠房增加到六家。

不過,大陸並非李志文國際化的第一步。早在1997年,他就經常往返加拿大,並在溫哥華設置中加康普藥廠,2000年通過加GMP認證(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藥品優良製造規範),為他的國際路另闢蹊徑。

中加康普生產的軟膠囊很受好評,九成訂單是為美、加藥廠代工,魚肝油、海豹油在亞、歐、南美洲地區有穩定銷售。最讓李志文得意的是,貼著加拿大製造標籤的優倍多維他命B群軟膠囊,回銷台灣不久,就在屈臣氏連續三年拿下銷售冠軍。

講究人情/用人最愛裙帶關係

因為進軍國際,杏輝員工已從30年前的30人,增加到現在600人,工廠每天使用4000多種原物料,製造400多項產品,賣到20幾個國家。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杏輝營業額也逐漸成長,這六年來,從7億6000萬元增加到近14億元,營收成長將近一倍(見頁369表),宜蘭廠房也增加到九座。

「我們的員工看到工廠一直蓋廠房,知道公司成長,心就安了,」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林文昌笑著說。

雖然杏輝逐步邁向國際,李志文的管理卻相當有台灣人情味。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工廠,是杏輝在台灣的生產重鎮。走進這個三面環山的廠區,很容易就發現有些員工外貌相似,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是兄弟檔、母子檔、夫妻檔,數一數,這樣的家族檔將近有50組!

這在國內企業界相當罕見,也顯示李志文講究人和的一面。他認為,家族檔容易凝聚向心力,員工穩定,流動率低,就能做出好產品,成為杏輝進軍國際的隱形力量。

現任生產中心協理游能育從國中時代,就在杏輝打工,杭州天力藥廠總經理游能盈是他哥哥。管理二部資深副理林東進,則是先引薦太太,又帶著弟弟、弟媳進來。他的女兒去年從學校畢業後,也跟著爸媽到杏輝工作,每天早上,一家三口開一部車到工廠上班。

穩定組織/員工是愈舊愈好

李志文對待家族檔,相當細心。為了避免管理困擾,把他們分散在不同部門,「萬一有人在辦公室挨罵,怎麼面對家人?」也因此,員工流動率不到1%,資歷超過20年的比比皆是,夫妻檔的公關企劃部資深副理林芳瑜做了八年,就自嘲還很資淺。

家族檔內舉不避親,李志文對大學同學也是如此,從總經理到經理,就有五位退休後,到杏輝展開事業第二春。其中,同學游健偉去年從副總經理職務退休沒多久,又回鍋再度工作,「年齡不是問題,動力最重要,」李志文這麼說。

分析李志文能快速地在十年內進軍國際,杭州天力藥廠有不小貢獻。

回想接管之時,從國營變成民營,李志文遭遇諸多管理難題,例如大陸的員工及股東曾質疑他,擔心他為錢炒作,內部醞釀著不信任,更有人建議他遣散員工,重起爐灶。

不過,他卻選擇不斷溝通,一再舉辦慶生會、尾牙、聚餐,還要員工上網查詢台灣杏輝營運的成績,就這樣,不到一年就得到信任,如今,65%的人力都是做了從以前留下來、做了幾十年的老員工。

致力品牌/專櫃化經營藥品

杏輝的國際路看似順遂,然而,這條路一開始曾困擾李志文,「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掙扎,」60歲的他道出許多員工不知道的祕密。

1990年期間,政府推動cGMP(現行藥品優良製造規範)制度,希望國內藥廠加強機器設備、人員訓練,讓製藥水準與國際接軌,衛生署認為此舉可以規範藥廠,淘汰不良業者。

李志文評估要圓國際夢,就得投入大筆經費、配合政府,否則就得退出市場。但另一方面,他也曾思考乾脆賣掉杏輝,離開台灣移居國外,「我大可賺一筆錢,拍拍屁股走人,可是,我捨不得員工,要賣公司,開不了口!」,隨後他補了一句,「這(重感情)是我的缺點。」

就這樣,他選擇公開上市,向社會募集資金,投資廠房,提高機器操作正確性,成為cGMP廠商。「我只有勇往直前,別無選擇,」如今走來,十年了,他無怨無悔,希望每年發放的股利比銀行利率高,對股東有交代,這是他負責的一面。

李志文今年將在全台各藥局設置500個「杏輝專櫃」,將產品集中放置,加強品牌形象,從梨山到馬祖,都能看到這樣的櫃位。

他希望一手包辦研發、生產、品牌、行銷,成為全能藥廠。

「如果不做品牌,就做不到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提倡的微笑理論,那是歪著嘴的笑容!」他的表情很認真。

李志文的辦公室掛著藥王孫思邈的畫像,看來他要效法藥王救世的精神,研發更多藥品,銷往國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