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一個「用芋頭做糕餅」的創意,先麥食品不僅讓自己突破小工廠的經營格局,也連帶拯救了大甲的芋頭農業。
如今,他們更把廠房改造成公司品牌及芋頭文化的宣傳平台,帶領大甲芋頭酥走向國際舞台。
幫產品命名,搶救大甲芋頭
名聞遐邇的大甲芋頭酥,是這幾年快速竄起的中部名產,目前每年都有多達2000萬噸的需求量,著名的九份芋圓、草湖芋仔冰,都標榜以大甲芋頭製成,2004年還被選為總統就職國宴糕點。
但不過十年前,大甲芋頭農業卻曾面臨生存關卡。
1969年生的先麥食品公司總經理吳生泉,看起來還是一臉學生樣,十分純樸,但卻是促使芋頭產業復甦的關鍵人物。
父親吳聰朝是有40多年手藝的糕餅老師傅。而吳生泉從學生時代就喜歡閱讀財經雜誌,常到外參加企管課程,這些吸收新知的習慣,也成為他往後幫助公司轉型的創意來源。
1994年退伍後,吳生泉先從基層做起,到廚房學做餅、開車送貨、跑業務等統統來,甚至還兼任會計。那六、七年,他每天過著7-11(早上7點出門、晚上11點回家)、累了就睡休息站的司機生活,「為了省錢,那時我還會研究從哪個交流道先下去,就可以閃過收費站,順便跑下一家客戶的走法,」他笑著說。
不過他接棒時,卻是大甲芋頭農業的最低潮。由於生產過剩,每台斤芋頭只剩3塊錢的行情,農民個個苦不堪言。
為了幫農民找出路,1998年,吳聰朝嘗試用芋頭作原料,開發出「芋頭酥」這項新品。
而吳生泉更大膽幫父親想出「阿聰師」做為產品品牌,並以芋頭的紫色做為設計主調,從產品包裝、店頭裝潢到貨運車輛,全部都是同一色系,並開發自有通路銷售。
想不到此舉真的奏效,造成芋頭酥的大熱賣。目前工廠每日產量高達1萬顆,芋頭行情更狂升到每台斤20元以上,種植面積也從當初不到300公頃,倍增至600公頃。
而先麥也由當時只有八人的小糕餅店,成長到如今近80人的中型企業規模,並在全省擁有七家直營門市。
讓工廠說自己的故事,推動體驗經濟
腦筋動得快的吳生泉,六年前就把工廠挪出一部分做展示間,開放顧客參觀,打算用體驗經濟的方式推廣品牌及企業形象。
想不到參觀人潮絡繹不絕,吳生泉決定擴大規模,向銀行貸款4000萬買下幼獅工業區的800坪廠房,除了當作公司研發中心與生產重鎮,還把一、二樓規劃成「先麥芋頭文化觀光工廠」。
這麼大的投資,對當時規模仍小的先麥來說,可是歷經過一番掙扎。為求心安,父子倆還到大甲鎮瀾宮擲筊問媽祖,結果丟出聖筊才敢投資。
2003年,先麥芋頭文化觀光工廠開幕,劃分為芋頭生態解說、營養價值、產業史、酥糕餅DIY、家族故事、婚禮習俗等八個主題區,先麥更加入政府的觀光工廠輔導計畫,請專家幫助軟體及服務功能的改善。
走進這座觀光工廠,猶如穿梭在大甲芋頭業的歷史迴廊,除了認識芋頭酥的起源與背後含意,從周遭陳列的古早糕餅機具,老舊的廣告招牌及生鏽的糕餅模子,遊客也彷彿見證阿聰師這40多年的發跡故事。
站在與人齊高的雙層直立式烘焙機旁,吳生泉笑著說,「這台跟我同年喔!都是1969年到我們家報到的。」
現在,連外賓來到台中,也會到芋頭文化觀光工廠參觀,前年更被縣府文化局評選為台中縣「藝術之店」。
善用時事話題的靈活行銷術
除了善於設計產品與廠區環境,吳生泉還會與時事結合,推出各種不同的新品,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像是結合芋頭跟番薯兩種原料的「台灣愛餅」,不但象徵族群融合,台語唸起來更有「台灣要拚」的諧音,並且還用國土形狀的象牙白陶盒做包裝。後來開設的特色餐廳「鐵砧養芋料理之家」,也是用大甲當地的鐵砧山命名,最近,公司還推出阿聰師的祕密水缸等周邊紀念品。
目前不含DIY收費,先麥的觀光工廠就有平均250元的客單價,每月可貢獻近百萬業績。但限於廠區面積有限,無法同時容納超過200人,因此業績似乎已到瓶頸。
此外,由於位在工業區,周遭停車與交通指引都是問題,不方便遊客頻繁進出,因此先麥只接待30人以上的團體客,而且須事先預約才開放參觀。
為突破廠區限制,提升旅遊內容的豐富度,先麥也整合旗下零售門市及餐飲店,加上大甲鎮上的鎮瀾宮、文昌祠、天老街等名勝,規劃出一套大甲一日遊的觀光行程。
雖然已是足以代表大甲、台中的聞名特產,但吳生泉卻笑著說,「我的目標,是要能代表台灣!」說著說著,他腦袋裡似乎又冒出了一堆新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