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亞細亞,向上升起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02-15

瀏覽數 13,200+

亞細亞,向上升起
 

本文出自 1989 / 3月號雜誌 第033期遠見雜誌

「亞細亞」一詞,源起於閃族語(古代居住於美索不達米亞肥沃月灣和地中海東岸的民族,曾建立巴比倫、亞述、腓尼基等占文明),意指「向外發展,向上升起」。今天,道個古老的詞意再一次獲得鮮活的印證。

曾經,亞洲是世界的中心。它孕育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文化、帝國,及所有對世人影響深遠的宗教。亞洲人不僅越過高山大海,將文明的種子撒在陌生的土地上,更曾經攜帶車馬火砲侵略西方。

十五世紀以來,時移勢轉,變成亞洲人必須抵禦來自西方的威脅。在工業文明的激盪下,亞洲人的共同奮鬥目標,是希望學習西方的科技、政治、經濟模式,來帶動國家現代化,卻又不致全盤抄襲,喪失自己的傳統。

可惜挫敗似乎遠超過成功的例子:甘地、尼赫魯、蘇卡諾、何志明,固然因驅逐西方殖民主義而成為英雄,他們的國家卻並未脫胎換骨;回教信仰復興也無法引導伊朗、巴基斯坦和西亞國家步上坦途。

亞洲國家的希望

直到八0年代,位於東亞的一連串國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亞洲國家才終於找到他們自己的途徑。東亞國家「向上升起」的趨勢已悄悄累積了二十五年。自一九六七年至八七年,這些國家總生產額占世界總生產額的比例,由八%遽增至二0%;工業產品外銷在全世界所占比例,也由八%增至一八%。

東亞國家漸漸趕上已開發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則越拉越大。過去二十年間,它們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其中亞洲四小龍的成長率更高過八%),而美國和歐市國家的平均成長率只有三%;反觀自一九六0至八二年,中東國家的年平均成長率為六%,拉丁美洲國家為五%,非洲國家為四.五%,相距尚不遙遠;然而近六年來。東亞國家的年平均成長率為八%,拉丁美洲國家卻縮減為二%,中東和非洲國家更陷入停滯。

東亞國家的繁榮不僅是表現在帳面上的統計數字,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現實。每一個到過這些國家的西方人都會對那兒的活力感到震驚。一方面,東京、台北、漢城的鬧區商店裏充斥著進口流行商品,購物的人潮洶湧;另一方面,從南韓到新加坡,工廠裏的工人個個埋頭苦幹。

經濟成就固然是世人矚目的焦點,有心人卻注意到,東亞國家在西方文化主流中,樹立起民族風格的發展模式,對所有開發中國家深具鼓舞作用,因此對整個世界可能會有超越經濟層面的深遠影響。

如果在全球建立企業王國的日本人,仍然能夠謙卑地對顧客行禮如儀;如果創造電子和汽車外銷奇蹟的南韓人,仍然敬神祭祖;如果曼谷能夠成為貿易投資的熱門地點,而不失其佛教勝地的清譽;肯亞和秘魯應該也能。

加州大學亞洲研究學者喬墨斯.強森認為,東亞國家普遍缺乏資源,卻能安然度過數次能源危機,外銷導向的經濟也未因貨幣升值而動搖,要歸功於五大妙方。

五大妙方

最重要的首推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關係。東亞國家基本上都是採行價格和市場導向的自由經濟體制,但是政府透過制訂長期發展政策、設定工業發展目標、公私合營企業、保護國內市場卻鼓勵向國外市場競爭等方式,與企業界維持合作的關係。雙方並且共同致力於維護勞資和諧,微妙地防止勞方介入政治形成工會運動。

歐美國家的政府與企業界往往彼此抗衡而抵消力量,東亞國家卻能雙方密切合作,許多人認為,這是它們長期保持國際競爭能力的關鍵。

其次是以出口帶動成長。由於東亞國家莫不現出口為經濟命脈,無形中就建立起一些相當良好的經濟準則,例如產品的品質和價格盯住國際標準、薪資成長必須與生產力結合、注重國際市場的資訊、反應快、彈性大。

舉例而言,東亞國家對國際市場變動的靈敏反應,在石油危機中就表現無遺。當石油價格攀高時,這些國家立即調整產業體質、節省用油、分散購油市場、增加儲備量,百到順利度過難關。美國在遇到石油危機時,則是先冗長辯論應否調整能源政策,通常至危機過去,大家不復提起這個問題,猶未做出結論。

東亞人勤儉儲蓄的習慣,製造了長期低利率的良好投資條件,而高投資率則直接促進了經濟成長。這是第二個秘方。

第四則是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做到了財富平均分配。或許是戰爭的慘痛經驗,促使東亞國家普遍重視均富,而成功的土地改革和教育普及,不僅消弭了傳統社會不公的根本問題,且促使農村財富轉移為工業資本,農村人力投入工業發展。均富還帶動了消費能力,因而更加速經濟成長。

學習亞洲經驗

最後一個秘方,強森教授認為,是抄襲歐美的發明。雖然今天東亞國家,尤其是日本,已經在機器人、數位式電子器材、家庭用電子產品等實用研究上,獲得國際的好評,但不可否認,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得利於廉價轉移萬方的先進科技。

八0年代,對歐美式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深感失望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紛紛開始學習亞洲經驗。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都採取了外銷導向的經濟政策,並且競相爭取東亞國家前往投資、貿易。事實上,這些國家根本是以東亞做為其經濟計畫的設定目標。他們都堅稱,拉丁美洲豐富的天然資源、廉價勞工、略有基礎的工業技術,與東亞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可算得上是天作之合。

還有長路要走

其中最為積極的是墨西哥。該國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完全師法亞洲四小龍,並且決定要加入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真正成為亞太地區的一員。

非洲,在淪為歐美國家殖民地之前,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所展示的寶物和文明普令他們艷羨、尊崇。今天,亞洲人再一次以經濟、技術的援助,贏得非洲人的尊敬,古老的友好關係終於又恢復了。

日本近年以糧食基金、農業技術轉移、代訓技術工人等方式,大幅增加對非洲的援助。中共則提供無息貸款,供肯亞和坦桑尼亞發展經濟。此外,東亞國家的農業改良技術和節育經驗,也是非洲國家希望學習的。

除了經濟發展的經驗,東亞國家的政治體制是第三世界國家注意的新焦點。這些國家對選舉、多黨政治、民意調查等西方引進的民主,普遍有體質不符的困擾;亞洲許多國家長期一黨執政,卻能透過與反對派建立共識,而達到兼顧民意和社會安定,這種制度較容易為它們接受。

墨西哥在一九八七年舉行總統大選時,就極力模仿日本山民黨和印度國大黨的做法。蘇聯的改革派,一方面希望經濟迅速起飛,一方面希望在決策過程中容納較多的意見,卻不致危及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地位,日、韓模式是他們理想的研究學習對象。

從戰後廢墟中重建起來的東亞國家,以驕人的經濟成就,扭轉了歷史的輪迴。下一個世紀是亞洲紀元,似乎已經無人置疑。然而回顧亞洲先民開疆闢土,為世界文明植根的輝煌歷史,今天的亞洲人必須把眼光放遠,超脫為一己謀利的經濟層次,在世界上發揮更廣泛、長遠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看,亞洲人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取材自Asiaweek, USA Today等)

向外發展,有利可圖

東亞國家目前與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貿易額,只是與西方國家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在歐洲和北美正逐漸形成貿易保護壁壘之際,加強與這兩個地區的貿易,不失為一石二鳥之計。

東亞國家的農業與低科技工業技術固然是非洲國家迫切需要的(例如在非洲投資中小型勞力密集工業,可消化當地過多的勞動人口);更實際的是,部分在亞洲因成本上漲而失去競爭優勢的產業,轉往第三世界投資生產仍有可圖,而亞洲較廉價的產品也較適合這些地區的購買能力。

只是個開始

一九八七年,東亞國家輸往拉丁美洲的產品增加了一倍,輸往非洲的也增加三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以拉丁美洲和非洲南撒哈拉地區來說,兩地每年的進口總額可達一千三百億美元;拉丁美洲較富庶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委內瑞拉等四國的年消費額更高達五千二百五十億美元,市場潛力相當雄厚。

然而日前絕大部分的亞洲企業,仍將目光投注在歐美市場,路途遙遠,運貨費時費事,固然是主要原因,第三世界國家購買力薄弱,甚至必須以他國的援助付款,及利潤削薄等,也都使得東亞國家裹足不前。第三世界對它們的唯一吸引力不過是進口農礦原料,因此東亞對第三世界貿易普遍呈現入超現象。

唯一的例外是日本。對他們來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市場是不值得爭取的;他們也是唯一對拉丁美洲享有順差的東亞國家。日本企業在這些地區已開始斥資設廠,準備一旦當地經濟起飛,即可搶先獲利。

蘇聯不甘被遺忘

東亞國家在向外發展時,一個不可忽略的強鄰--蘇聯,自然也不甘被遺忘。一九八六年,戈巴契夫在海參崴演說時強調「蘇聯是一個歐亞國家」,日後更多次重申蘇聯願意擔任歐亞之間的橋樑,並表示希望加入聯合國亞太經濟與社會委員會,企圖樹立蘇聯為亞洲國家的形象。

其實蘇聯真正需要的,是從東亞國家取得歐美國家不願提供的高科技和管理技術。另外,在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中,天然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被視為寶庫,迫切需要亞洲各國合作投資開發。

蘇聯已決定在海參歲附近開發一個經濟特區。雖然日本的西武財團正考慮到當地興建現代化的旅館,但是西伯利亞畢竟人煙稀少、建設落後,因此對蘇聯的熱烈迎賓,東亞國家反應冷淡。

放眼全球,待開發的資源和市場正張手招迎亞洲的財富和技術,亞洲人可以走的路無限寬廣。

(譯自Asiaweek)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