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屏科大高教深耕影響力,從在地到國際,擁抱創新迎向永續未來!

林媛玉
user

林媛玉

2024-12-11

瀏覽數 11,650+

屏科大張金龍校長
屏科大張金龍校長
00:00
00:00

透過高等教育的深度耕耘,厚植百年實力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科大)迎向多元趨勢,積極發展各種特色及跨領域學程,打造創新學習環境、培養專業人才及國際的視野格局;並與企業、在地城鄉攜手合作,實踐USR精神接軌產業,成為首屈一指全方位的農業科技大學。

身為台灣以農業立校的科技大學,屏科大創校百年來,在國家、社會與企業的支持中投入發展多樣性的產業技術,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們隨著師長從校內到校外,在實習場域動手實作,培養實務能力。「近年來,我們在高教深耕計畫的進展下逐步轉型,持續推動教育創新、履行大學社會責任,為驅動產業向前提供了創新且豐沛的動能。」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表示。

屏科大基於高教深耕計畫的挹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以強化產學合作,發揮高教公共性並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培育更多跨領域、接軌產業需求的新農業人才。

永續與科技浪潮下的教學創新

氣候變遷催化全球淨零碳排行動,AI、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加速智慧創新腳步,面對充滿變動的未來,必須具備跨學科、跨文化及實務操作的能力,屏科大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任教於植物醫學系的吳立心主任分享,「我們持續精進教學,讓大學生在畢業後不僅擁有專業理論知識,更能直接面對當前農產業最真實的現況與需求,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資源中心吳立心主任(右二)帶領同學觀察昆蟲標本培養專業知識。

教學資源中心吳立心主任(右二)帶領同學觀察昆蟲標本培養專業知識。

為此,屏科大開設多個跨領域學程及微學程,從學校的核心專業出發,融入永續與最新科技趨勢,並且針對產業需求進行調整。這些深具學校特色的學程,涵蓋多元智慧農業,如:「智慧農業生態系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分學程」,結合農業、資訊、行銷等技術,帶領學生了解在地需求,進行跨域知識學習與實務操作,不僅提升地方農產價值,亦能培養同學從問題根本協助產業。針對國際趨勢,開設「淨零碳盤查跨域微學程」,聚焦於溫室氣體盤查與碳足跡之訓練與實作,輔導學生考取專業證照,培養「碳盤查顧問師」、「碳管理師」等兩職種專業人才。藉由跨學科協作與產學合作,培養學生跨域思維,順利接軌職場。值得一提的是,屏科大的跨域課程設計著眼國內需求,更同步國際發展趨勢,透過開設外語課程,讓在校生能與泰國、印尼、越南等國際生展開交流,提升具備國際性的眼界。

吳立心主任表示「透過分組展開主題性探討及學習、參與模擬場域的實習課程,或加深產學合作,都是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真實職場及產業趨勢,替未來做好準備。」為打造創新教學,鼓勵老師以問題導向學習(PBL)、多師共時教學、跨學科合作等方式,打造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此外,屏科大也在多個學程中提供專業證照輔導,提升人才專業技能與就業競爭力;培養專業外更不忘與世界溝通,透過高教深耕計畫開設全英授課課程,如:英語聽講練習、免疫再生醫學、光電工程、企業應用軟體、幼兒發展等,提供同學多元選修,提升校園多元語言學習空間、加強國際學術聯盟合作,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

強化產學合作連結,提升高教公共性

面對當前產業對人才接軌職場的迫切需求,屏科大鼓勵老師們籌組跨領域團隊,引導學生投入跨院系所研究,走出校園與國內外學校及企業合作,培養更多高階研發人才。以臺灣畜牧業中的養豬為例,高溫多濕的熱帶環境讓他們面臨效率低落、疾病防治、環境污染,且缺乏專業人才等挑戰,為解決此類問題,屏科大引進國際養豬技術與教育資源,集結來自獸醫、動畜、生物機電等六系所共21位教師赴丹麥培訓,帶領42位學生於當地進行為期4個月的交流學習,將丹麥的成功經驗帶回臺灣,後續隨著學生陸續就業,改善臺灣豬場環境和人力短缺的困境,為業界帶來超過5.37億元的經濟效益。

新創團隊64模型事務所經本校創新創業及U-start計畫專案培育,成功成立先行者設計有限公司。

新創團隊64模型事務所經本校創新創業及U-start計畫專案培育,成功成立先行者設計有限公司。

此外,屏科大整合校內創新創業辦公室、創新育成中心及校外相關資源,開設創新創業學堂,屏科大黃祥熙副研發長說:「我們希望有企圖心、有能力的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有機會實踐夢想、展開創業。」學校以系統性的教學培養學生永續思維,鼓勵他們參與各項競賽,並支持團隊進駐育成空間實現創業的想法。

另一項作為更展現屏科大在提升高教公共性的努力,「為了照顧經濟、文化不利或原住民學生,我們整合校內資源,從報考本校開始到進入本校就讀,都給予實質的經濟支持和關懷。」屏科大學務長王仕圖說明。入學後,提供弱勢同學多種獎助學金與安心就學方案,包含透過讀書會陪伴學生建立起好的學習習慣、鼓勵爭取競賽拔尖補助、技能培訓與證照檢定補助,以及外語文增能、多元能力學習、文化資本、職涯規劃獎勵金等等,並在履歷、求職面試給予輔導,幫助弱勢學生順利進入職場,展開不一樣的人生。

辦理原民小畢典,讓原民畢業生穿著母族的傳統服飾,迎接人生新的階段。

辦理原民小畢典,讓原民畢業生穿著母族的傳統服飾,迎接人生新的階段。

為培養經濟不利的在地學子,屏科大智慧機電學士學位學程開設願景專班,招收四技日間部農林漁牧、工業領域學系為主,扶助弱勢青年培養實用技能,透過學校媒合置產業實習,提升就業競爭力,實踐屏科大引領經濟弱勢扭轉境遇的社會責任。

善盡社會責任,發揮大學影響力

創校至今百年的屏科大,向來是屏東縣區域發展的重要夥伴,與周邊的政府單位、公協會與在地產業、社區都有密切的合作,並依此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屏科大跨領域特色中心龔旭陽主任表示,「USR的推動必須靠師生共同實踐,我們以工作坊、系列講座、成果展示、計畫支持等方式,吸引大家認同理念、一起行動。」為此,屏科大設立NPUST USR協力平台,以單一窗口推動,整合校內外資源,爭取更多合作。

陳美惠教授倡議的「林下經濟」,以霧台鄉等實踐場域為試驗基地,輔導在地發展根經濟。

陳美惠教授倡議的「林下經濟」,以霧台鄉等實踐場域為試驗基地,輔導在地發展根經濟。

由張金龍校長領軍,資管系、企管系、植醫系、科農學程與電算中心等師長組成的「沿山185熱帶有機廊道─農業數位轉型及生態系建構之USR實踐計畫」團隊,就是以科技農業技術為核心,協助185沿山公路周邊的農友解決農業技術問題及後端的農產品行銷,不僅幫助農友掌握病蟲害與環境數據,有效提升產量,同時也推廣友善耕種,向外行銷185沿山公路農特產品,達到產業六級化的永續經營目標。

再一個以農業創新出發引領公部門政策開放的成功案例,是由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倡議的「林下經濟」,以霧台鄉等實踐場域為試驗基地,展開林、農、牧等複合經營。此項行動打破舊思維,促使政府修訂「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容許項目,臺灣多處林地得以推動林下經濟產業,促進資源獲得合理利用。

迎向永續,培育智慧時代創新跨域人才

張金龍校長指出,「我們以屏東為核心,推行林下經濟、生態保育與農業技術,並結合農業科技與文化韌性,帶動原鄉經濟與文化傳承,打造『可複製的典範學習』,而後將成功經驗逐步分享至全臺其他縣市、甚至國際舞臺。」回應社會及產業的需求,培育創新農業科技人才,精彩的USR行動充分展現屏科大師生的努力,也為在地結出累累豐碩的成功果實。

透過高教深耕計畫持續推動,堅持教學創新、強化產學合作、發揮高教公共性與善盡社會責任的四大面向,屏科大培養學生「專業力」、「協作力」、「行動力」、「問題力」、「關懷力」、「國際力」等六力,張金龍校長期許:「我們希望學生從屏科大畢業後,不僅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也具備與他人溝通協作的能力、能夠自主學習、擁有發現問題的洞察力、能夠體恤他人尊重社會的關懷力、強化國際移動的競爭力,以適應快速變遷的智慧時代。」

延伸閱讀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