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土城「青青餐廳」二樓的辦公室,左邊牆面是擺滿各式獎盃的展示櫃,另一邊,則是呈現餐廳各個位置景象的六片螢幕牆,地上還有好幾箱厚重的料理典籍。
這個約莫六坪大的空間,就是素有「台灣廚神」封號的「阿發師」施建發,平時工作、思考的地方。
在餐飲界,阿發師可是赫赫有名的超級名廚,投身廚藝這33年,阿發師贏過數十項美食競賽,2004年更遠征海外,連續稱霸新加坡、廣州、泉州等地舉辦的國際中餐大賽,同年更獲選為扶輪社百周年紀念選出的傑出餐飲人士。
對於阿發師的手藝,很多影迷一定見識過。1995年由李安執導的《飲食男女》,片中精彩的烹飪鏡頭,便是由阿發師負責操刀,擔任該片的替身與技術顧問,讓許多國際人士對中華料理的廚藝美技,感到歎為觀止。
打開知名度後,各大媒體競相邀請阿發師登台表演,也讓他被冠上「台灣廚神」的封號。至今,他不但錄製過近500集節目、拍過三支廣告,甚至還被國內唯一上櫃的餐廳類股「新天地」,聘請為公司唯一的外部技術董事。
這幾年,阿發師的名號更紅到對岸,目前除了國內四家連鎖餐廳,他也到廈門、泉州、昆山、上海等地投資餐廳,讓在外打拚的台商,也能吃到熟悉的家鄉菜口味。
風光背後,阿發師的學藝過程,其實備嘗艱辛。
個性早熟,為扛家計學廚藝
鹿港出身的施家,到阿發師這一代,已經是第三代做吃的了。
阿發師的祖父,最早在鹿港挑扁擔賣小吃,後來父親到台北打天下,也從路邊攤開始做起,婚後才開了小吃店,因此阿發師自小就在小吃店長大。
排行老么的他,從小特別調皮、也不愛念書,有次被父親罵,「你這麼皮,乾脆書別念了,幫家裡顧店好了。」他還高興地連連答好。
做餐飲,不但工時長、工作累、也沒假日陪家人,因此父親施性賢曾一度轉行,籌錢開紡織工廠。
想不到後來中美斷交,外銷品全部中斷出貨,工廠宣告破產。更惱人的是,家裡的房子還因道路施工,被硬生生拆掉1∕3,母親施胡玉霞只好繼續賣小吃,咬牙撐住搖搖欲墜的家計。
雖然當時只有14歲,但阿發師卻是個早熟的孩子,與家人商量後,他決定放棄學業,到餐廳當學徒,減輕家中經濟壓力。他回想,「當時父親也勸我要想清楚,畢竟學廚真的很苦。」
一入行,阿發師先到日本料理學習,陸續待過粵菜、台菜、海產店與自助餐等餐廳,最後進入夢想中的圓山飯店當學徒,一路奠定扎實的中餐底子。
不過,學徒的生活並不輕鬆,每天都得從早上忙到凌晨,但由於自小常在自家餐廳幫忙,因此阿發師很快就能進入狀況,對各種食材與伙房工作都瞭若指掌,讓旁人對這小伙子讚譽有加。「人家叫我拿醬油,我還會問說:要哪個廠牌的?」他笑說,一般學徒連醬油有哪些廠牌,恐怕都摸不著頭腦。
幾年後,阿發師舉家搬到土城,當時工業區裡聚集許多企業,附近卻沒幾間像樣的餐廳,於是父親找阿發師回來自立門戶。當初發跡的青青餐廳,如今也成為土城的地方名店代表。
當時規模還不顯眼的「鴻海」,就是阿發師的老主顧之一。有次郭台銘接待外賓來用餐,發現櫃檯竟然是用電腦記帳、打收據,大感訝異,便當場訓斥部屬,「人家連餐廳都在用電腦,你們怎麼買了一堆都還沒用?」
師承三位老師,成就廚神級技藝
回首多年學藝過程,阿發師必須感謝三位老師:母親、客人與異業。
當學徒那三年多,先讓他打下良好的基本功,阿發師強調,「因為我有一個最好的啟蒙老師,就是我母親。」
雖然學徒只能做做雜活,無法接觸核心的料理工作,但母親卻教他,可以趁著當採買、幫忙秤重等過程,把食材的重量與烹飪時間偷偷記下來,回家再自己練習,一點一滴地累積功夫。
而白天從師傅那學來的技術,他回家就也可從母親身上聽取意見,立刻抓到學習的竅門。「而且,媽媽教我的東西,絕對不會自己留一手。」
更重要的是,母親也是阿發師精神上的導師。有次到海鮮餐廳上第一天班,正好是母親節,餐廳生意應接不暇,結果忙了一整天,店家只給他一塊麵包和一杯豆漿充飢,半夜下班後還要清洗魚池,弄到快天亮才下班,讓他第一次有熬不下去的感覺。
正想打電話回家訴苦,母親雖然不忍,但還是義正嚴辭地告訴他,「我做了30年都不喊累,你才做一天怎麼可以喊累?」
客人則是阿發師第二個老師,讓他聽到最真實的意見。有一次,有位客人嫌魚的烹調方式不對,要求他重做一條,阿發師脾氣也很拗,堅持料理方式沒錯,所以還是用一樣的方法處理,場面鬧得很僵。最後才在母親調停下出來向客人道歉,當時不到20歲的阿發師,還在眾目睽睽的場面下,被罵到淚流滿面。
但是,這段經歷也讓他瞭解,「廚師不是技術好就行了,還要能滿足客人的要求,才是真功夫!」
後來,有位客人要點一盤不麻、不辣的麻婆豆腐,這次他有經驗了。先把辣椒泡水、少放點豆瓣醬,再用切丁的蝦仁跟甘貝一起炒,做出賣相一樣、但是吃起來真的不麻不辣的麻婆豆腐,最後原本只賣120元的菜,也讓客人心滿意足地用了240元買單。
最後一位老師,則是每個異業。15年前,在二哥的要求下,阿發師被迫離開廚房,轉向指導、策劃、管理等工作。並開始出外參加各種美食展覽與廚藝競賽,到外面和不同的餐飲門派及異國料理交流。
「以前整天關在廚房,像是井底之蛙,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有多大,」阿發師笑說,現在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就是到處去當評審,見識各種別具創意的料理,讓自己產生新的啟發。
而阿發師也帶頭整合,接連催生「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美食世界」「美食天下」等交流,帶動國內料理界的互動風氣。將來,他還打算建議政府成立「廚師節」,讓餐飲工作者更受社會重視。
三代傳承,第四代接班要做烘焙
傳到第三代,現在這個廚神家族,又有了新的接班人。
去年,阿發師的二女兒施捷宜,進入了開平餐飲學校就讀烘焙班,而且走的還是和他不一樣的烘焙路線。
瀏海蓋到眉毛、穿著一件粉紅色T恤的施捷宜,和許多女孩子一樣,從小就愛吃蛋糕,時常溜進廚房,請店內師傅教他做糕餅。
知道孩子想學廚,的確嚇了阿發師一跳。「不過既然要學,就不能半途而廢,不然我會漏氣!」看到女兒一副充滿夢想的天真模樣,阿發師不禁莞爾,「而且,她學的都是我不會的東西,以後還得向她請教才是。」
家人也跟施捷宜解釋過這一行的辛苦,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現在就算大學畢業,也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倒不如學個一技之長。」
雖然頂著父親的光環,但施捷宜在學校卻很低調。一開始,連老師也不知道她的來歷,直到審閱基本資料時,才在父母姓名欄發現阿發師的名字。
巧的是,學校過不久將舉辦的拜師大典,今年也請阿發師列席受拜,屆時可能出現父女同場的有趣畫面。
對於女兒,阿發師也提供中肯的建議,「學料理,沒有天才與白痴,不努力,就一輩子當『廚工』,只要肯努力,三到五年後就能變成『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