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真金不怕火煉!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89-01-15

瀏覽數 15,700+

真金不怕火煉!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9 / 2月號雜誌 第032期遠見雜誌

--大學國父思想課程應當容許學生選修

台灣大學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究,提出「大學共同必修課目修訂草案」,建議將「國父思想」課程由必修改為選修。

消息傳出後,「國父遺教研究會」、「三民主義教學研究會」和「中國五權憲法學會」等三團體,聯合發表聲明表示反對,認為若由必修改為選修,是「既屬違憲並違反國策」,所以「應請教育當局慎重慮」。

選修無損敬愛

這項爭議,目前才剛剛開始。能不能改,教育部恐怕要很費斟酌。此事難以決定的原因,不外乎兩者:其一,國父孫中山先生廣受國人愛戴,把以三民主義為主體的「國父思想」改為選修,是不是對他不敬?其二,必修了四十年,忽然改了,會不會對教育起根本的變化?

其實,敬愛一個人,與把他的學說應否列為必修,以及列為必修的後果,都可以討論。

胡適博士是中國近代最具自由主義色彩的著名知識分子之一。民國八年五月,胡先生在上海拜晤了國父孫先生。後來孫先生過世,他在「現代評論」上談到對國父的印象說:「中山先生所以能至死保留他的領袖資格,因為他終身不忘讀書,到老不廢修養。其餘那許多革命偉人,享有盛名後便丟了書本子,學識的修養就停止了,領袖的資格也放棄了。」

八年七月,中山先生的「孫文學說」出版,胡適在「每週評論」上寫了書評,認為這是一部有正當作用的書,不可把它看作僅僅有政黨作用的書。換言之,不應只把它看作國民黨的「宣傳品」。

當時胡適自美返國不久,任教北大,倡導「文學革命」,推動社會改革,主張國家自強,風潮時勢,全國景從,儼然是學界領袖;但是他坦白道出對一位政黨黨魁的推崇,從不自鳴清高或矯揉做作。這一方面顯示了他由民主素養中鍛鍊出來的服善精神,另一方面也足證國父的人格確有感染力量,以及他的著述對國家有用。

只是方案,不是學問

一種對國家有用的學說,以政府的力量,列為大學必修課目四十年,現在卻由大學教師檢討應改為選修,道理安在?撇開教師,我們更應看看學生是以什麼樣態度接受三民主義的?

如果我們不諱疾忌醫,敢面對現實,恐怕大家必須承認,今天正心誠意、兢兢業業把三民主義當一門功課來讀的青年大概不多,只是因為它是必修科,而且大學聯考要考,當預官要考,想留學也要考,不能不應付罷了!

說來好笑,把三民主義列為必修,形同「強迫接受」,正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

如胡適所說的,國父「終身不忘讀書,到老不廢修養」,大家多承認,他是一個學識很淵博的人。不過國父演講三民主義,目的不在做學問,而只是提出一個救國家的方案,所以它並沒有太多深奧的理論,而是一些可行的步驟。同時語詞淺近,老嫗能解,俾能發揮「喚起民眾」的力量。

但是它一旦進入高等學府,講授的人往往把它刻意塑造成一門艱深的學問,提出似乎並不必要的各種「史觀」和「哲學基礎」,用了太多的專門名詞,說了太多的題外話,對青年產生了嚇阻和誤導作用。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此外,學問之領悟,貴在提綱挈領,但今之教授三民主義者,燭照全局者少,枝枝節節者多,遂令見樹不見林,失去了三民主義原有的巍峨風貌,對青年人減少了吸引力。君不見,很多授課老師用了太多精神在考據上,包括一個破折號,一個逗點,把三民主義弄得支離破碎,使人不認識它了。

除了「強迫接受」之外,學校三民主義課程另一可商榷之處是要求「全盤接受」,也就是要保持三民主義「原始的完整性」。

國父不是神仙

國父演講三民主義,是針對當時的國家處境和社會結構,提出解決當時問題的方案。他不是神仙,不能預知數十、百年後的事;所以他的各種主張,絕不可能每一條都永遠適用。期待其「百世俟聖人而不惑」,是強人所難。

就拿人口問題來說。國父當年認為,中國人口如果減少,列強人口增加,中國就要減亡。但是時移勢易,數十年後,中國人口已經太多,尤其五十年代的台灣,非要節育不可了。可是節育「違反國父遺教」,這個罪名誰也擔待不起。當時地位崇高如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先生,提倡節育還要冒「殺了我的頭也要做」的危險。

直到民國五十六年孫科先生自美返國參觀,以國父哲嗣和研究三民主義先進的資格解答這個問題,認為節育並不違反國父遺教,因為國父不能預見環境的演變。國父當年對人口問題的主張,在於使國家富強,凡符合這一原則的意見和措施都符合國父的宗旨。

孫科先生所說的道理是非常淺顯的,國內豈無如此明達之人,只是大家囿於固習,沒有勇氣衝破這道藩籬罷了!

再如,國父籌畫國家建設,主張在某些地方設某些鐵路、港口;現在由於科技之進步、天然資源之發現,以及經濟發展程度之不同,若仍照從前舊方案實施,恐怕不太合適。

真理禁得起辯難

青年人富於追求真理之精神,追求真理必須好疑與辯難。現在政府在學校開設國父遺教課程,不僅「強迫接受」--一律必修,而且要「全盤接受」--像某些宗教一樣,「只可信,不可問」。這樣的方式,如何能教青年學子信服?又如何能得到預期的講授效果?台大建議把國父遺教改為選修,想來不全是因為其「自由學風」使然,而是顯示了學界一般的心理。

時代變了,權威與人的關係要重新調整定位。國父遺教中的一些真知灼見,應啟發和誘引國人主動研究追尋。三民主義的價值,不會因為從必修變為選修而有所貶損;既然把它看為一門學術,它就必須在學術的「自由市場」中,禁得起競爭的考驗。

在實踐中發揚光大

再說,國父遺教一旦列在選修科目內,講授的人本身就必須深入鑽研,並講求授課的技巧,而不能再有恃無恐。三民主義應該還它真面目,讓它以原來活潑生動的性格面對群眾,讓它的光和熱自行發抒,太多的化妝對它不僅不能踵事增華,反而遮掩了它的神采,使人不易親近。

當然,國父遺教不是要我們「講」的,是要我們「行」的。近幾十年來,政府在台灣力行三民主義,各項建設的成績為大家所共見。今後應在實踐中發揚光大三民主義,使它自然融入國人的精神信仰。若能這樣,則在學校的課程表上必修還是選修,就不那麼重要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