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暖,在北京舉辦第三屆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時,當所有台灣媒體都把焦點放在搜尋哪些台灣知名企業家與會時,300多人的台灣代表團中,罕見地出現了4位卸任教育部長、次長與30多位大學校長與私校董事長,齊力為台灣高教請命。
一天半的議程裡,發言討論最踴躍的卻是多數媒體不感興趣的教育交流議程。
閉幕式時,由中國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信心喊話,將「開放台灣的大學到大陸招生」,現場響起的掌聲,遠比宣布增加包機航點等其他利多政策還要激動,「大學校長對陸生來台,望眼欲穿很久了,」銘傳大學校長李銓點出多數校長的心聲。
少子衝擊,15年後學生剩半
少子化與大學數量過度膨脹,已經是台灣眾多大學校長的心頭最痛。
近十年來,台灣的大專院校已經突破163所,擴增一倍多,高等教育一年級的招生數近40萬人,但是生員數卻沒有同步增加,2007年國小入學新生人數已不到30萬人。
「許多大學院校已經面臨到招不到學生的窘境,」與會的實踐大學校長張光正憂心地指出,大學指考(聯招)錄取率高達九成的背後,潛藏著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供過於求的危機。
更慘的是,去年台灣的新生兒出生率跌破21萬人大關。推估15年後,大學新生招生人數將至少降低到21萬人,屆時將有超過60所大學招不到一名學生。
「十多年後,數千位大學教授將遭遇到失業上街頭的問題,」與會的澎湖科技大學總務長楊崇正表示。
輸出高教,技職和民辦是優勢
為了大學過剩的問題,教育部已啟動大專院校退場機制,透過評鑑,控制招生員額、鼓勵大學合併與停辦。
「與其消極合併與停辦大學,不如積極將高教資源輸出到國外,」前嘉義大學校長楊國賜表示,教改十年,大幅度開放大專院校的新設立,培養出龐大的高教體系,台灣應該發展出高等教育的服務產業。
面對中國,「第一波是台商走出台灣,下一波就是高教輸出到大陸,」楊崇正分析,每年大陸有超過900萬人參加高考,但僅有22%的錄取率,「只要有1%的大陸學生來台念大學,」就可以解決大學過剩的燃眉之急。
除了呼籲政府應開放大學赴大陸招生之外,前教育部長郭為藩也認為,台灣的私人辦學經驗與技職教育都是可以輸出大陸的熱門項目。
中國在十一五計畫中,強調未來五年要全力發展技職教育與民辦學校,台灣已經發展40多年的經驗,可以填補這方面的需求。「台灣如不及時開放,日本與韓國高教業者就會填滿大陸的缺口,」郭為藩憂心指出。
雖然教育部認為開放陸生來台念書,會稀釋掉珍貴的大學教育資源,並且衍生出逾期居留與非法打工等社會問題,「政府不用怕,只要做好管制就可以避免掉負面的衝擊,」郭為藩強調。
教育小三通,學分相互認證
雖然,短期間台灣無法開放陸生來台就讀。但郭為藩參考了歐盟的作法,提出「華文知識區域」概念,兩岸的大學應該建構起雙聯學位與聯合課程機制,來打破政治意識型態的藩籬。
在歐盟的高等教育區域計畫中,跨國跨校建立起學分轉換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也就是「學分銀行」,透過公正的認證單位,審查授予學分機構的師資素質、學分相關科目的課程大綱與上課時數,只有經過認可的大學院校才有資格頒給學分證明,目前歐盟每年有超過30萬位大學生進行半年到一年的跨校課程。
有不少校長建議,台灣與大陸可以發展「大文憑、小文憑」的兩岸教育小三通,採取學校對學校、科系對科系的點對點交流模式,共同設計課程。例如允許大陸學生透過校際合作來台短期研讀,同時台灣學子也可以赴大陸修讀學分。
「畢業時,雙方校長各發給學生一張證書,」郭為藩說,台灣的教育部只要承認國內高等學府所頒發文憑的效力就足夠,但對參與聯合課程與雙聯學位的台灣學生而言,因有短期的大陸經驗,以及大陸高等院校的文憑,將來在跨國企業或多國公司就職的機會就寬廣很多。
郭為藩認為教育小三通不只能為大學赴大陸招生鋪路,更可以提升台灣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教改十年,已經耽誤了20多歲這一代年輕人的國際競爭力,不能讓下一代再喪失另一種選擇(大陸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