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在碳揭露的努力,仰賴的是集結產官學力量的創新作為,卓越成果也深獲國際認同,去年得到國際碳揭露計畫(CDP)最優等級A級城市獎項,不只是臺灣獨一無二,也是我國唯一獲此殊榮城市。
桃園以三大策略力行永續,分別是產業轉型、實現綠色運輸、再生能源與儲能。而桃園是全臺第一工業大城,就桃園溫室氣體排放結構來看,工業佔70%,裡面電力排放佔56%,燃料含製程為44%,顯見這兩者都是桃園未來必須協助產業升級轉型之處。
在實現綠色運輸政策方面,桃園陸續推動「幸福里程30公里」、「基北北桃通勤月票」、「桃竹竹通通勤月票」政策,並提供六都最優惠的三大電動機車補助方案。
同時因應電動車愈來愈普遍,桃園今年底以前也預計完成 493座慢充樁、110座小快充樁、86座快充樁,屆時桃園充電樁數將佔全市公有路外停車格的4.1%,成為全臺公有充電樁車位佔比最高的縣市。
而關於再生能源與儲能,桃園市不僅增設太陽光電,也是全臺最早提供儲能補助的縣市,而且也根據需求與時俱進,從「純設備」補助,進化到「電力交易」和「虛擬電廠」概念,今年編列逾2,000萬預算,包含「產業型儲能補助」、「住商型儲能補助」,一共超過20案。
內外雙管齊下,讓桃園減碳更有效率
桃園市府成立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負責推動桃園的永續發展願景、策略,並審議氣候變遷相關重大議案,更與國內外城市、組織合作。張善政市長也定期主持淨零會報,針對工業減碳、都市建築節能、綠色交通等面向規劃目標,整合跨局處力量,激盪出許多創新作為。
從2023年11月起,桃園成為全臺第一個推動「低碳活動指引」的城市,只要市府各機關、學校舉辦活動時,單次參與人數達1,000人,或單週累積達1萬人次,就必須遵照能源使用、綠色運輸、廢棄物減量三大面向指引。包括4月樂天桃猿冠名合作的「永續趴」主題日、8月的亞太永續博覽會在內,今年桃園已舉辦超過百場以上低碳大型活動,一共減下超過3,400公噸的碳。
水質智慧監控,北臺最大規模再生水廠在桃園
桃園市環保局監控中心裡,螢幕上正顯示桃園幾條河川現況,影像還由AI辨識,在河川異常的第一時間主動示警,把排放異常的時間、地點、照片提供給稽查人員,一改過去市內工廠排放廢水,民眾陳情報案後難以及時蒐證的遺憾。這套結合最新科技、全國首創的「永續淨水AI水色辨識系統」,在今年第四屆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勇奪金牌獎,也在有12國、24個城市參加的GO SMART AWARDS 2024入選決選11強。
在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降雨愈來愈不穩定的現在,桃園市政府也推動「桃園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再生水BTO計畫」,興建北臺灣最大規模的再生水廠,並在今年9月起陸續供給再生水8,000噸至南亞塑膠工廠錦興廠、1萬噸至中油桃園煉油廠。不只可將水資源循環再利用,也可提供廠商保險用水,避免枯水期無水可用的窘境,紓解石門水庫水源需求。
全國第一個公共污水下水道,取得ISO14067標準認證
另一個創新作為,則展現在工程取得碳足跡查核認證上。桃園市政府採用先進技術手段,從主次幹管、分支管網到用戶接管,各項工程的每一個碳排放來源進行盤查和監控,建立全面的基線數據,為制定減碳策略提供可靠科學依據,是全國第一個公共污水下水道工程取得ISO碳足跡查核認證。
因應國內碳費制度即將從2025年上路,並自2026年起徵收碳費,桃園也設置「碳中和平台」,整合桃園再生能源、造林碳匯、碳抵換、碳盤查等資訊,讓各界均能掌握城市碳排量。
串連產官學能量,組成最強桃園隊,讓世界看見臺灣永續能量後,張善政市長表示,桃園會持續攜手在地企業,以聯合國永續目標為核心精神,強化產官學合作,除了因應淨零挑戰,更要將桃園打造成永續宜居的一流城市。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