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領袖面對面 與領袖面對面 最後席次!與台積電等高階代表聊企業決策

教育部雙語標竿大學名單出爐!雙語教育真的可行?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4-11-08

瀏覽數 25,700+

教育部今公布4所「全校型標竿計畫」學校,分別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為成大外籍教師黃捷楷(Gaetano Curran)以英語教授流體力學。陳之俊攝
教育部今公布4所「全校型標竿計畫」學校,分別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為成大外籍教師黃捷楷(Gaetano Curran)以英語教授流體力學。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高教雙語計畫「標竿學校」名單出爐,教育部今(8日)公布4所「全校型標竿計畫」學校,分別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9所學校獲得「領域型標竿計畫」。這些大學上榜代表什麼意義?另外,大學雙語教育的課程現場究竟發展得如何?大學生用英語來學專業知識,真的可行嗎?《遠見》一文採訪分析。

大學雙語上路三年多,選出四間標竿學校

根據行政院2030雙語政策,教育部於2021年推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以下稱雙語計畫)。高教司司長廖高賢表示,大學端主要以漸進式推動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Instruction, EMI)進行,旨在培養「國際溝通人才」。

從2021年雙語計畫上路,至今三年多,教育部今(8日)公布雙語標竿大學名單。其中,4間學校獲得「全校型標竿計畫」,分別是中山大學、成大、臺大及臺師大,另外有9所學校獲得「領域型標竿計畫」,分別為中國醫藥大學、元智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

  • 全校型標竿學校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成功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校順序係依筆畫排序) 資料來源:教育部、表格整理:李加祈

領域型標竿學校

領域

中國醫藥大學

生物及醫農科學

元智大學

社會科學

國立中央大學

工程及應用科學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社會科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工程及應用科學、生物及醫農科學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程及應用科學、社會科學

逢甲大學

社會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

臺北醫學大學

生物及醫農科學

(學校順序係依筆畫排序) 資料來源:教育部、表格整理:李加祈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這其中,被列入名單的成功大學,在11月號《遠見》報導中披露,是靠著10年前就扎根專業英語課程,逐步推動才有辦法成功。

不過,雖有這些被列入雙語標竿大學的傑出個案,目前國內高教的雙語教育推行,仍然挑戰重重。

大學採漸進式推動EMI,教專業還是教英語?

高教司司長廖高賢表示,高教階段以培育高等教育「專業英語力」為主。也就是說,高教雙語教育不是在教英語,而是以英語教專業知識。但,正因為大學EMI課程的「專業英語力」目標,讓大學雙語教育變得充滿挑戰。

教育部以「重點培育」和「普及提升」兩策略,來推動大學雙語教育。教育部表示,重點培育目的在協助學校或學院依特色推動EMI課程,而普及提升則是協助學校進行英語課程改革,逐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及教師EMI授課能力。

即使在知名國立大學,學生普遍英語能力不差的狀況下,EMI課程仍是困難重重。

遠見團隊在大學現場,發現EMI課程的「多重宇宙」,各堂EMI課的教學成效落差大。有的學系順利推行,師生互動以全英語進行毫無障礙,但,也有科系師生都無法說專業英語,最後甚至差點比手畫腳來溝通。

高教司司長廖高賢表示,高教階段以培育高等教育「專業英語力」為主。張智傑攝

高教司司長廖高賢表示,高教階段以培育高等教育「專業英語力」為主。張智傑攝

高中只教日常用語,上大學馬上升級專業英語?

會造成大學現場EMI課程教學成效落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專業英語力不足。

成大外語中心主任鄒文莉觀察,在高中以前,英語被當作一門「學科」,學習內容多半是普通英語,也就是日常生活用語,但大學EMI課程需要的卻是專業英語。即使學生多益考800多分,但他可能不認得幾個電機系的專業英文名詞。

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基礎幾乎為零的狀況,台大副校長丁詩同坦言,「大學推EMI很多困難啊,」看見學生EMI學習的挑戰,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張心瑜擔憂,若師生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就在專業學科中加入太多英文,「其實很容易會犧牲學科教育,」更可能造成老師、學生、家長和學校端非常大的壓力。

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臺師大師培學院院長林子斌也認為,雙語教育要成功,「充足的基礎語言學習時數」是一大關鍵。他舉例,新加坡小學生的華語和英語課成各占了四分之一的學習時數,但台灣小學的國語、英語、本土語三顆加起來卻只有7/23。

台大雙語課程。陳之俊攝

台大雙語課程。陳之俊攝

成效需要時間驗證,雙語之路在摸索中前行

即使大學雙語挑戰不少,但張心瑜提到,英語教學和EMI課程都在改革進步,但若要普及到全國,甚至看到成效,「其實需要至少隔十年,甚至不同世代對比,才能夠明顯看到改變,」她坦誠地表示。

教育部表示,未來將持續在「學生有選擇」、「教師有準備」、「學校有支持」及「參與師生有共識」的前提下,穩健推動雙語計畫,打造國際化高教環境,為臺灣培養接軌世界的國際人才。

講到高教雙語教育,你想到什麼?雙語計畫不只跟大學相關,更是台灣人才培育的關鍵議題,因此,11月號《遠見雜誌》以「2030雙語台灣 雙贏或雙輸?」為專題,記者團隊深入大學課堂,盤點高教雙語教育的四大亂象,整理特色雙語大學作法,從中可見到第一線真相。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