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俄戰爭、以哈衝突、南北韓駁火,到美中角力與兩岸關係,彰顯地緣政治已成為新常態,未來更將持續影響經濟發展。為此,遠見高峰會於11月6日的第一場專題論壇,便以「國際地緣政治與總經預測」為題,邀請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IBM大中華前董事長/總裁錢大群,交流分享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台灣企業應如何因應危機,進而開創成功的契機。
近年來,國際衝突頻繁,從2018年掀起美中貿易戰、2022年俄烏戰爭,到2023年爆發以哈衝突、紅海危機等。至今,這些爭亂均未平息,彰顯地緣政治對全球政經的影響日益嚴峻,更讓投資市場劇烈波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多次下修2024年全球GDP成長率估值。那麼,當保護主義、地緣衝突成為新常態,各界該如何面對新變局?
2024第22屆遠見高峰會,首場專題論壇就以「國際地緣政治與總經預測」為題,由《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擔任主持,與談者包括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IBM大中華前董事長/總裁錢大群。三位與談人,有縱橫產業界多年的跨國企業家,也有對外交流與貿易的專家,它們從各自不同視角,分享在大國角力下,企業家該如何化解生存危機,以及對總體經濟的展望。
楊瑪利:地緣政治,全球無人能置身事外
楊瑪利指出,經濟離不開政治,大至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供應鏈遷徙與重組,小至原物料取得、運費走勢等,都與地緣政治環環相扣;大至國家、小至公司,都無法置身事外。今年台灣新總統上任,美國總統大選此刻正在舉行中,誰將入主白宮,也將進一步牽動全球地緣政治的發展。
韓家宇:日本失落不只30年,台灣應好好研究日本
第一位與談人、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帶領國內最大農畜集團,除了原已進駐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個據點,近年來更積極向日本與美國擴展,擴大國際化布局。
韓家宇提到,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1980到2000年,美國人民對生活滿意度約40%,但從2000到2020年,滿意度只有25%。從40%降到25%,這就給政客與選舉見縫插針的機會。
台灣與中國大陸,經濟最接近的時候是1993年,當時台灣GDP占中國大陸46%,目前這個比率已下降至4%。另外,觀察日本,1993年,日本GDP是中國的8.9倍,但日本自1990年進入泡沫,在2010年被中國大陸超車,從原本世界的第三大經濟體,現在甚至也被德國超越。韓家宇提醒,日本不只失落30年,台灣應該好好研究日本,避免步上後塵。
台灣的半導體、電子業,能在全球蓬勃發展,韓家宇認為,一個重要關鍵是零關稅,台灣電子業在國際享有公平競爭。但幾個大的協定,尤其是RCEP,談判在2022年就生效了,對台灣製造業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大成在印尼有水產事業,進口台灣蝦子要20%的稅、花枝40%,但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是零關稅。
目前各國雖然為促進區域經濟互惠而發展FTA,但當國家安全發生疑慮時,也會推出關稅壁壘等貿易政策,改變遊戲規則,例如,2020年3月15日,俄羅斯禁止小麥出口;2022年3月25日,越南禁止稻米出口等,都是未來需要注意的。
韓家宇指出,中國計畫經濟優點是非常有效率,但規劃很大的時候,會影響全球供需平衡,例如石化業。中國政府將其放在十三五計畫裡大力發展,中國的石化產能從2015年占全球12%,到2023年已成長至25%,銷量甚至占全球43% 。
而紡織原料85%來自石化,新疆的棉花,加上中國便宜的人力成本及電費,使中國紡織業的競爭力輾壓印尼及泰國,中國紡織工業生產製造能力與國際貿易規模,長期居於世界首位。2022年,中國紡織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超過6000萬噸,占全球比重一半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3409.5億美元,占全球比重三分之一以上。未來,包括電動車、電池,可能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黃志芳:全球化輸家反撲,才是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二位與談人、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每年有超過一半時間帶領台灣企業家出訪各國,行銷台灣產品,擴大台商海外布局,對全球地緣政治有精闢解析。
黃志芳直言,未來的挑戰一定遠大於機會。他認為,美國大選雖引人注目,但事實上,全世界有一場文化戰爭,正如火如荼進行,決定政治大選的走向。過去30年超級全球化,造成很多贏家與輸家,贏家包括華爾街與大型跨國企業,輸家則是新興國家的藍領工人。全球貧富懸殊,產業分配不均,都是造成今天文化戰爭的主因。
不論美國大選誰勝出,黃志芳表示,未來世界就是全球化輸家的反撲,川普就是代名詞,這股力量才是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從拜登全面繼承川普政策,甚至還加碼對中國的關稅,可以預測,即使賀錦麗當選,也別無選擇,只是不會這麼激烈。
全球化很大的後遺症,就是快速造成中國崛起,直接挑戰美國,因此有了大國博弈的局面。黃志芳強調,過去台灣習以為常的全球化,台灣過去是受惠者,但台灣習慣的自由貿易、低關稅障礙、低通膨,已經一去不復返。未來面對的,是不穩定的世界,過去習以為常的國際秩序不再,大家想的都是,怎麼用關稅保護自己,或是用產業政策攻擊別人。舊秩序不太適用,但新秩序又還未建立,混沌不明,是最危險的時候。
地緣政治仍有變數,總體經濟從聯準會對降息態度游移,可以看出通膨蠢蠢欲動,三大經濟體都在拚命印鈔票,萬一明年再有地緣政治風險,通膨會成為重要議題。
過去,在全球化大平穩時代,台灣提倡新南向,現在最重要的,則是回歸到美國課題。中國以前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今年美國已變成我們第一大出口市場,很多科技公司也到美國去投資。未來美國再工業化,勢必非推動不可,對所有台灣企業來說,就是最大課題,在美國市場如何確保台灣優勢,是最重要的思考。
錢大群:ESG是中國企業出海的金鑰匙
第三位與談人、錢大群 IBM大中華前董事長/總裁,他出身台灣,在IBM資歷近40年,長期在外商企業與中國大陸服務,對中國經濟與企業發展,有深刻的觀察。
錢大群提到,原本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動力,但因為去全球化,動力已經不再,加上高債務與金融風險威脅,以及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等議題,低成長將會成為全球常態。對中國而言,同樣碰到很大的挑戰。中國這時做了很大的改變,一個是擴大內需,來削減在全世界外部的不確定因素,中國祭出包括房地產等許多政策,成為內循環經濟體。
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不論誰當選,希望拉慢中國成長,這個趨勢未來十年都不會改變,甚至可能會加劇。因此,第二點是中國如何繼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製造業。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製造業比例占全世界30%,比美國、日本、德國製造業加總起來還要更大。中國的製造業是大,但現在要追求的是要變強,所以希望針對很多產業,透過科技創新,把產業提升起來,電動汽車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個值得觀察的結構大改變,就是低碳、綠色。中國是碳排很大的國家,目前已有276個核能電廠加入。
錢大群表示,一個企業在這樣的競爭下,要想辦法更自主創新,以及檢討供應鏈是否有韌性。以華為的例子來說,當年美國制裁很辛苦,經過幾年,所有關鍵零組件已是自己創新,且花很大的力氣,把157個營運國家的ERP ,換成他們自己做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很多中國企業以它為代表在轉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的出海策略。中國的對外投資每年已達一千億美元,而全球供應鏈重組之後,發達國家的20億人口,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壁壘糾紛。錢大群說,但有50億人口正在發展的市場,會是未來的機會。因此,中國企業出海,開始邁向南方國家、金磚國家、一帶一路,這些出海企業也開始認識到,光是在那邊創造工廠、工作機會,已經不夠;而是要對當地負責任,也就是ESG,因此ESG就是中國企業出海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