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 左拚利比亞經濟右批美國醫療

楊方儒
user

楊方儒

2007-04-26

瀏覽數 25,450+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 左拚利比亞經濟右批美國醫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7 / 4月號雜誌 全球卡達熱

4月30日,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將飛抵台灣,出席台積電20周年慶,為在場的台積電員工與一票全球科技圈重量級角色,演說「重新定位醫療保健:對台灣的涵義」(Redefining Health Care: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波特是世界知名的競爭五力理論大師,怎麼會在科技產業難得的重要聚會上,大談風馬牛不相干的醫療問題?

另外一個場景,更加顯得奇特有趣。

美國《BussinessWeek》甫於2月下旬,在北非的黎波里(Tripoli)的一家飯店內專訪波特,他身邊還跟著好幾個由當地政府指派保護他的貼身阿拉伯保鏢。

的黎波里是利比亞的首都。這個國家,被格達費集權統治達38年,奉社會主義為圭臬,並曾是恐怖分子的大本營,波特又怎麼會跟格達費政府扯上關係?

搶救利比亞經濟

十年計畫,四大方向著手

先來談談波特與這軍事獨裁國家的緣分。格達費家族近年不斷向聯合國與美國輸誠,宣布放棄恐怖主義路線與核子武器研發,以換得解除國際制裁,利比亞並於去年5月與美國復交,掀開了重建的序幕。

開放政策的關鍵推手,是老格達費的大兒子賽義夫‧格達費(Seif Qaddafi)。他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候選人,懂得資本邏輯,為翻修利比亞經濟,賽義夫找上美國企管顧問公司Monitor Group諮詢,波特則長年與這家公司密切往來。

近五年來,在美國人仍禁止進入利比亞的時空環境下,賽義夫多次與波特聯繫,尋求幫忙。波特於是自2004年起,允諾擔任顧問,開始在這個百廢待舉的國家,實踐他的紙上觀點。

目前Monitor Group已為利比亞寫下十年發展計畫,要從旅遊、公共建設、貿易與能源產業四大方向著手,積極喚醒利比亞經濟活力。

波特與Monitor Group還成立經濟發展的最高指導單位:利比亞經濟發展委員會(Liby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2月底正式掛牌時,波特還特地在場發表「利比亞正迎接黎明」演說。

百廢待舉,唯有石油經濟

然而,若真要分析起這個阿拉伯民族國家的經濟優勢,僅有石油一項。

利比亞的石油蘊含量,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九。目前每日原油產量達223萬桶,全國GDP中有六成來自於石油的貢獻,這個比例,甚至比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還要高。

由於接近西歐等各大原油消費國家,讓利比亞的能源地位,潛力十足,包括德、義多家私營石油公司,目前皆已在利比亞開採。至於與美國復交後,美國不少石油公司正汲汲營營進軍這塊肥沃油田。

但波特說,在石油之外,這個國家仍是百廢待舉。

利比亞約有3%的勞動人口,約4萬3000人從事能源事業。他們每年創造了400億美元的產值,多數卻拿來供養無能的政府與官僚組織。

格達費政府雇用了51%的勞動人口,這還不包括許多完全沒有生產力的閒缺工作。

Monitor Group承認,利比亞的經濟要起飛,仍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障礙。包括國民講英語、使用電腦的能力與科層繁複的官僚組織。

「這裡沒有什麼事行得通的!」駐倫敦多年、Monitor Group派到利比亞的執行頭子拉賈(Rajeev Singh-Molares),嘆了一大口氣說。

三大方針,全面提升人才

為了提升這個伊斯蘭教國家經濟,波特目前訂出三大方針。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首先是改革銀行體系。在紅旗體制下,利比亞銀行完全國營,波特計畫釋出其中的兩家銀行股份,私有化,據稱HSBC銀行有不小興趣承接股份與經營權。

其次,活化石油所得。憑著歷年石油所得,老格達費成立的利比亞投資公司(Libyan Investment Co.)在海外擁有600億美元資金,波特希望突破這種拜占庭文化的儲蓄方式,轉而投資到私募基金或平衡基金中。

第三,增強利比亞人的商業頭腦。波特從各級政府官員中,挑選了250名種子學員,上短期的MBA課程,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資本體制是如何運作的。

「人」仍是復甦最重要的關鍵,《BussinessWeek》評論。自從1992年遭到聯合國執行國際制裁以來,利比亞被孤立,利比亞人看不到世界。除了極少數如同賽義夫海歸回國的人才外,利比亞的人才欠缺,仍是發展經濟最大的陰霾。

批美國醫療體系

品質差失誤多,醫學創新落後

除了在陌生北非、親自下場執行這場不可能的任務外,波特近年非常關心美國家鄉醫療問題。

他與維吉尼亞大學管理學教授緹絲柏格(Elizabeth Olmsted Teisberg),合著《重新定位醫療保健》(Redefining Health Care)一書,2004年出版後,即引起美國社會廣泛討論。

波特指出,美國醫療體系情況惡劣,包括定量配額、服務低落,還有醫療失誤比率居高不下。尤其嚴重的是,醫療業者本身在成本與服務上,有著顯著的差距。美國人在醫療上,花了相當於16%的GDP金額,卻只能換來不得不接受的低落品質,這早已不是祕密。至於醫學創新,更是難以想像地落後,平均要等上17年時間,一項醫學上的新發現,才能廣泛應用到大眾身上。

「他們在錯誤的時機、錯誤的地點,為了錯誤的事而爭執不休!」波特在書中挑明了說,包括病人、保險業者、醫生與整個醫療體系,不但沒有創造價值,反而破壞價值。

波特直截了當地說,問題就是出在管理。

書中建議,醫療體系必須蒐集並提供有關個別疾病的標準化治療資訊,讓大眾能夠就不同醫療需求,做出判斷與選擇。另外,不能姑息的是,透明的帳目與定價機制必須趕快實行,以消弭成本轉嫁、價格差別,以及醫療體系低效率的現象。

美台醫療相似,波特提新解

波特同時指出,美國的大企業,也就是員工的雇主,應該改變他們管理醫療福利的方式,不該只看低利率、低費用,應在這改革過程中扮演更主動的角色,畢竟,企業才是出錢的大爺。

《BussinessWeek》則預期,美國醫療信託基金(Medicare trust fund)在2018年就會破產。這個醫療信託基金,與社會安全基金(social security)一樣,都是從受雇員工的薪資中固定扣除,與台灣的健保費類似。

台灣健保體系破產危機重重,波特月底在台積電的演講,因此受到各界廣泛重視。

「波特可為台灣的醫療體系發展,找出參考價值,」張忠謀說,波特專心研究競爭理論多年,如今把競爭力研究應用醫療體系案例上,更是深入,演講上的專業分享,絕對值得借鏡。

台灣健保由政府統籌,出面向藥商、醫院壓低成本,但浪費與效率低落的情形與美國類似,早已不是新聞。吃大鍋飯的惡性結構,就看波特教授,能提出哪些新解,為台灣找到出路。

台灣與利比亞互動密切

十年前,波特就曾抵台,為行政院內閣團隊上課,現在請他診斷把脈的利比亞,對台灣人來說,其實也不如想像中遙遠、陌生。

一向被美國媒體稱為「利比亞狂人」的老格達費,曾經是台灣政戰學校遠朋班學員,這是政府當年為了反共,特地吸引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軍事人才開的特殊課程,據傳伊拉克強人海珊也是遠朋班「校友」。但在冷戰時期前後、美國長期壓力下,台灣不得不與利比亞疏遠。

去年1月,格達費大兒子賽義夫率團訪台,這是自1978斷交後,首度互動。賽義夫見到總統陳水扁後,不僅提出雙方在石油開發、科技、軍事上互相合作外,也當場邀請陳水扁到利比亞參訪。

去年5月,陳水扁結束中南美洲訪問後,回程時「正式」訪問利比亞,成了外交突破,中油也在去年底標得利比亞一處礦區,準備進行開採,證實兩方關係愈來愈熱絡。

目前雙邊外交單位,正積極討論互設代表處,還有入境免簽證等互惠措施,不過卻也引來大陸的打壓,使得外交部方面近期對利比亞議題低調得多。(楊方儒)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