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擴大給付,恐拖垮健保財務?

擴大給付至65項,醫院恐陷軍備競賽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4-10-06

瀏覽數 23,550+

今年9月1日起,衛福部宣布,健保再給付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手術費用,合計擴增至65項,擴大給付雖可減輕病人負擔,但也考驗健保財政。張智傑攝
今年9月1日起,衛福部宣布,健保再給付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手術費用,合計擴增至65項,擴大給付雖可減輕病人負擔,但也考驗健保財政。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10月號雜誌 潮中國 橫掃全球

俗稱「達文西手術」的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再獲健保擴大給付項目!喜的是,患者可省下5至15萬元;憂的是,醫院恐再陷軍備競賽,並考驗健保財源的韌性。 

走進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系統手術室,耗資約一億元的尖端設備映入眼簾,讓原先冰冷的開刀房顯得更有距離感。然而在執刀醫師眼中,機械手臂平台看來「張牙舞爪」的四隻機械手臂,卻是神隊友,等於圓了他們「再多幾隻手開刀」的夢想。 

今年9月1日起,衛福部宣布,健保再給付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手術費用,包括消化外科20項、胸腔心臟科10項、婦科7項、大腸直腸外科5項、泌尿科4項,從原先的19項給付,合計擴增至65項。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吳耀銘樂觀其成,「我們努力推動很久了。」 

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系統在2000年左右問世。早期各國以泌尿科、婦科採用最多,因骨盆腔空間小,傳統手術相對難施做。醫療科技運用待時間養成,2004年台灣引入第一套後,直至2012年整體使用才明顯增加。 

2018年又是轉捩點,全球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成趨勢,泌尿科、婦科不再獨占鰲頭,一般外科急起直追。 

吳耀銘在手術室指著平台上的四隻機械手臂,形容:「幾乎取代兩個外科醫師的雙手」;而執刀醫師則坐在旁邊的主控台,雙眼看著3D立體放大影像,雙手遙控操作機械手臂,手術台上則留守一位助手醫師,協助換器械、清血水等事宜。 

「達文西手術」健保給付擴增至65項

「達文西手術」健保給付擴增至65項

機械手臂看得仔細、做得精細 

穩定、靈活、視野廣」是機械手臂手術的最大優點 

吳耀銘指出,醫師不必再手握器械,避免可能手晃等問題,機械手臂不動如山,運針、轉針角度都比人手穩健,加上手術視野放大,相比肉眼更是一覽無遺。 

然而,哪些疾病手術適合用俗稱「達文西手術」的機械手臂 

振興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李偉浩,每年約開130台機械手臂手術。他指出,以婦科來說,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切除、子宮切除三者相對適用機械手臂手術;以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為例,有三種開刀選擇:第一,傳統開腹手術。但因傷口大,通常得住院六至七天,出院後要綁著術後束腹帶,約一個月無法自在活動,且不能即刻返回工作崗位。 

第二,子宮肌瘤採腹腔鏡手術;因是槓桿原理,會一直壓到傷口,患者術後也要帶引流管出開刀房,除了心理壓力,也要面對引流管拔除的疼痛。第三,機械手臂手術,由器械定位,不會和傷口有過多牽扯,自然減輕疼痛感,住院天數、恢復時間也減少。 

但也不是每項手術都需要用上機械手臂,如俗稱「水瘤」的卵巢囊腫就相對不適用。李偉浩說,大小約三至五公分的囊腫,通常做腹腔鏡手術即可,速度更快,疼痛感也相去不遠。 

吳耀銘也提到,以切肝手術而言,傳統開腹須切開30至50公分;對病人來說,傷口愈大,復原時間愈長,且併發症風險也較高。腹腔鏡器械受限直進直出,活動空間有限,只能切除較簡單、位處邊角的肝腫瘤;機器手臂則如「關節」,伸入腹腔內可像「蛇形刁手」轉彎,操作靈活,即使是角度不好處理的肝腫瘤也能對付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吳耀銘指出,借助醫療機械手臂開刀,穩定靈活、視野遼闊是最大優點。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吳耀銘指出,借助醫療機械手臂開刀,穩定靈活、視野遼闊是最大優點。

可省下5至15萬元手術費 

不過,機械手臂手術的主要缺點,就是費用高昂。就算健保給付手術費用,患者仍要自費要價不菲的醫材 

吳耀銘強調,整體而言,納入健保的每件機械手臂手術,病患約可省下5至15萬元,但仍要自費醫材約15至30萬元。 

以肝臟切除的機械手臂手術為例,各醫院標準不同,納入給付前,連同手術費,患者共要自費約30至40萬元;納入健保給付後,患者自費約22至25萬元。若不想花這麼多錢,採傳統開腹約自費5至10萬元,只是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 

現階段台灣醫用機器手臂市場仍以達文西系統為主,但另有紳漢、雨果等品牌。目前全台約有54家醫院建置達文西手術系統、裝機72套。醫師多認為布建密度算高,但多為區域醫院以上層級的醫療單位引進,且以都市地區居多。 

醫院積極建置高科技醫療系統,難免招來軍備競賽質疑,且在健保擴大機械手臂手術給付後,每年須多挹注2.85億元,是否再衝擊健保財務? 

醫師:不至於影響健保 

吳耀銘則認為,為病人爭取福利減輕部分負擔,且給付僅限手術費,患者仍要自行負擔較昂貴的耗材費用,對健保衝擊「幾乎沒有」;反觀日本是手術費、醫材費都給付 

他說美國微創手術採用機器手臂比例已漸超越腹腔鏡。而台灣醫療技術頂尖,卻因給付問題而長期局限醫用機械手臂的發展 

振興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李偉浩認為,健保給付擴大機械手臂手術的手術費,醫材仍自費,對健保財源應不會衝擊過大。張智傑攝

振興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李偉浩認為,健保給付擴大機械手臂手術的手術費,醫材仍自費,對健保財源應不會衝擊過大。張智傑攝

沒有(醫療機械手臂)就是輸了。」李偉浩表示,先進設備不便宜,建置一套約一億元,且還不包含日後維護、維修成本,光維護成本每年就要約300萬元,但為精進手術量能,就算醫院虧錢仍會建置。他也提醒,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不是非用不可,就算健保給付,病患亦無需跟風,仍要請醫師評估狀況,再下決定。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全球新藥、新醫療科技加速問世,台灣因健保總額制度框架,整體預算有限,以致健保給付速度變慢、範圍縮減,相關效應反映在我國自費醫療占比攀升至31.5%,超越日韓,且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第三名 

他說,新藥、新醫療科技不斷發展,去年下半年起,台灣擴大健保給付腳步加快,除了機械手臂手術項目,其他如肺癌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也擴大給付,健保一年支出約80億元,刷新健保史上單一藥品年支出最高紀錄;另也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取栓術執行時間,以及給付罕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等 

對於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給付,洪子仁認為,減輕醫療負擔,民眾應是樂見其成;納入給付代表世界普遍使用,象徵政府認同該技術有助舒緩病況,醫界也多持正向態度。 

醫療支出是投資,而非成本。」洪子仁強調,民眾能否接受調高健保費率,或政府提高健保總額預算,挹注健保財源缺口,才是根本之道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