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青少年為何叫「過曝世代」?社群媒體讓他們生活更困難

吳季柔
user

吳季柔

2024-09-19

瀏覽數 22,050+

有25%的青少年認同社群媒體,是導致生活難度提高的原因之一。(情境圖)Pexels by Tima Miroshnichenko
有25%的青少年認同社群媒體,是導致生活難度提高的原因之一。(情境圖)Pexels by Tima Miroshnichenko
00:00
00:00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明明科技日新月異,交通、通訊加倍便利,但為何不管家長或青少年自身,都認為當代青少年生活,遠比20年前更困難?對此,美國智庫皮尤調查中心釋出最新報告,《遠見》也解析「過曝世代」的煩惱與困境。

生活於「最安全、最便利的年代」,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比率卻持續攀升,究竟與2000年代初期相比,現在的青少年成長環境是變得更友善,還是更困難重重?

美國知名智庫「皮尤調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釋出最新調查,訪問約1500名13~17歲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家長,多數受訪者皆認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遠比20年前更困難!其中,家長認同比率高達69%,青少年自身贊同比率為44%,在各選項中占比最高。

針對造成生活更困難的原因,家長贊同率最高的選項為「社群媒體」(41%),第二名是「科技」(26%),也有25%的青少年認同社群媒體,是導致生活難度提高的原因之一。

不只社群成癮,「過曝世代」心理健康下滑

接受這項調查的青少年為2006~2010年出生,主要為Z世代,過渡到Alpha世代前段班,屬於數位原住民,從小就大量接觸社群媒體,從而過度曝露網路世界的 「過曝世代」。

值得注意的是,社群媒體帶來的危機遠不只是科技成癮,當尋求認可的「青春期矛盾階段」,碰上社群媒體的加乘,更可能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下滑。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奧本(Amy Orben)、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學者普爾茲比爾斯基(Andrew Przybylski)合作研究,分析8.4萬比人口資料,年齡層橫跨10~80歲,發現特定時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受社群媒體影響,而導致心理健康低落。

數據顯示,11~13歲的少女,生活滿意度與社群媒體使用率呈負相關,即生活滿意度愈低的青少女,往往花愈多時間使用社群媒體。同樣的情形,因男性青春期較晚,發生於14~15歲的青少年。

「社群媒體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非常複雜,」此研究的主研究者奧本解釋,社群風險與使用者當下的身體狀態、外在環境有關,「大腦發育、青春期等體內變化,以及社會環境的轉變,讓我們在人生的特定階段更加脆弱。」 

生活滿意度愈低的青少女,往往花愈多時間使用社群媒體。(僅為情境圖)freepik by tirachardz

生活滿意度愈低的青少女,往往花愈多時間使用社群媒體。(僅為情境圖)freepik by tirachardz

青少年常使用社群,恐改變大腦運作模式?

青少年時期過度暴露在社群媒體中,不僅可能導致更不快樂、缺乏安全感,另有研究指出,甚至可能改變大腦運作!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研究團隊,長期觀察12~15歲青少年的腦部掃描,數據顯示,更常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大腦的獎賞中樞、顯著性判斷區域,以及負責調節情緒的前額葉皮質,活動明顯變得更活躍。

「成長過程中,經常查看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對同儕的回饋變得非常敏感。」研究者之一、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副教授特爾澤(Eva H. Telzer)解釋,這種轉變可促進社交連結,然而,無法獲得足夠回饋時,卻可能導致社交焦慮、憂鬱風險增加。

社群媒體對每個用戶的影響程度皆不相同,特爾澤補充,青少年高度參與網路世界已成為「新常態」,因此了解其對青少年的影響至關重要,「它可能與大腦的變化有關,可能好壞參半,當前我們還不能確定長期影響。」 

「成就文化」有毒!三成青少年認為外界期望過高

相較於父母端認為「社群媒體」是加劇生活難度的主因,有31%的青少年受訪者認為「外界對他們的期望和壓力更大」,才是導致生活更困難的原因,占比最高,較「社群媒體」的選項多了六個百分點。

在皮尤調查中,青少年受訪者如此回答:「大人對我們的期望太高了。我們必須維持好成績、參加課外活動、享受社交生活、兼職打工——所有這些活動都需同時兼顧。」「我們有更多作業與同儕壓力。我們總是被大家注視著,無法逃離。」

過度暴露於網路世界之外,當代青少年也正經歷有毒的「成就文化」,包括學業壓力、同儕壓力,以及無法複製父母成就的擔憂。

《永遠不夠:當成就文化變得有毒——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 —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一書的作者華萊士(Jennifer Breheny Wallace)告訴《CNBC》,許多青少年開始意識到,他們恐怕難以達到與父母輩相同的經濟實力。

《永遠不夠:當成就文化變得有毒——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 —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取自Amazon

《永遠不夠:當成就文化變得有毒——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 —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取自Amazon

儘管經濟發展往往與大環境相關,例如,對年輕世代而言,相較於父母、祖父母,買房的門檻更高,多數青少年無形中仍背負著「重現父母成就的壓力」。而這些外界期望,在社群媒體發酵下,往往將擴大同儕之間的競爭心態,導致心理負擔更難以負荷。

從社群媒體焦慮,到有毒的成就文化,「過曝世代」的成長之路,並不如想像中輕鬆。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社群媒體已成為接受最新資訊、建立連結的重要平台,如何協助青少年正確應對社群媒體,避免心理健康被吞噬,已成為社會的急迫課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