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暑怎麼辦?解決方法喝什麼可緩和症狀?醫師:這幾招很有用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4-07-29

瀏覽數 9,200+

熱傷害若未妥當處理,致死率高達三成。(情境圖)shutterstock
熱傷害若未妥當處理,致死率高達三成。(情境圖)shutterstock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地球發高燒,極端高溫頻繁,國科會報告示警,若不妥適控制溫室氣體排放,2038年極端高溫可能惡化成以「年」為限。學界研究團隊近來也直言,每月都可能都是「餘生最涼」。全球持續暖化、人口老化,以及具多種心臟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患者更加脆弱,預計未來幾年將再惡化。放眼各國,「熱死人」是擺在眼前的頻傳事實;熱傷害若未妥當處理,致死率高達三成。在惡劣天氣中,避免熱傷害,甚至預防「被熱死」,醫師、營養師給了什麼建議?

台北溫度飆升1.8度,亞洲第二熱城市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研究團隊發現,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度,台北溫度增加1.8度,於亞洲城市排名第二。截至目前為止,2024年每月地表均溫都創下全球歷史新高,4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高出1.58度;今年台北盆地高溫恐再破記錄

林子平研究團隊在「都市退燒」臉書專頁示警,「每年的夏天,都將是你餘生最涼的夏天。」近來再表示,此話要再改寫,「餘生最涼」將適用春天、秋天與冬天,適用在每一個月。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偕同中央氣象署、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單位,以及學界共同發行合計79頁的「暖化趨勢向下的台灣極端高溫與衝擊」報告書。

今年台北盆地高溫恐再破記錄。圖為松山機場。張智傑攝

今年台北盆地高溫恐再破記錄。圖為松山機場。張智傑攝

高溫危害健康,心血管疾病死亡攀升

該報告提及,若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控制,以現今氣候狀況定義極端高溫,2038年後有可能會有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極端高溫發生;也就是說,極端氣候頻率將由「異常」發展至「頻繁」,再惡化成以「年」為限。

高溫除了影響環境,也傷害個人健康,報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明顯的健康問題,氣候條件也是誘發中風發生的重要因子。衛福部2021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高血壓疾病死亡率持續攀升,並首度指出氣候因子對心血管疾病影響。

回歸當前實況來看,各國高溫不斷刷新紀錄,複合災害如熱浪、乾旱頻傳;此外,歐洲受熱浪肆虐,上千人喪命,以及今年6月的麥加朝聖事件,當天氣溫超過50度,造成千人朝聖者死亡,演變成一場災難。鄰近的日本,猛暑來襲,玻璃熱到破裂外,近萬人中暑就醫,更釀出不少人死亡。

中暑症狀最嚴重情況,可能損害器官且不可逆

熱傷害大致可再分為四種,按症狀由輕至重分別為熱筋攣、熱暈厥、熱衰竭、中暑。

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哲瑞指出,熱筋攣典型症狀為抽筋;熱暈厥症狀則為昏倒;熱衰竭除體溫升高之外,並已到發燒程度,伴隨疲倦、全身無力,身體感到虛弱不已。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奕伶提及,熱筋攣、熱暈厥與熱衰竭,這三者仍有意識,身體也還有反應;最嚴重的熱中暑,因體溫調控機制出問題,因體溫飆高,熱集中在身體排不出,導致意識不清、昏迷,甚至休克,損害中樞神經

張哲瑞也說,熱中暑除了意識混亂,也可能出現癲癇;至於民眾俗稱的「熱到中暑」,普遍來說至多是「熱衰竭」,多半是需要休息及補充水分;若是真的到熱中暑症狀,已到了需要送醫的程度。

熱中暑除了意識混亂,也可能出現癲癇。(情境圖)photoAC by himawariin

熱中暑除了意識混亂,也可能出現癲癇。(情境圖)photoAC by himawariin

哪些族群需要特別留意熱傷害?周奕伶指出,除了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軍人、農夫等,兒童、孕婦、年長者、肥胖者、慢性疾病患者等,都要謹慎。

周奕伶說,極端高溫日趨頻繁,民眾更要提高警覺嚴防熱傷害,若開始有症狀跡象出現,就要設法離開當下高溫、悶熱環境,並補充適當水分。若情節嚴重,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損害心臟、腎臟等器官,且傷害可能不可逆。

她說,近來收治一名年約4、50歲個案,到健身房運動後大量流汗,未料當下環境不通風,引發熱筋攣後遭送急診。她也提醒,長者在家多半不愛開冷氣,加上身體機能退化,近來已收治不少相關案例,提醒家中有長輩、小孩,更要留意空氣流暢,適當開空調。

醫師補充水分為先,留意室內通風

預防熱傷害,張哲瑞建議,留意天氣預報,盡量避免日曬,外出時撐傘遮陽,必要時到樹蔭下遮蔽,補充適量水分。若位在室內,注意通風,若氣溫逾34、35度,吹電風扇幾乎沒效果,就有必要考慮開冷氣。

張哲瑞指出,心血管較健康者,較不易中暑,因此平時加強運動有其必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最新運動指引,不論是有氧、無氧運動,都有助益,能提高身體對熱的調適;因此,像長者打太極拳也是有益選項,都比沒運動來得好。

心血管較健康者,較不易中暑,因此平時加強運動有其必要。freepik by tirachardz

心血管較健康者,較不易中暑,因此平時加強運動有其必要。freepik by tirachardz

飲食方面,除了老生常談的均衡飲食,適度增加蔬果攝取,避免飲酒,都能強化保護心血管。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熱傷害所致水分流失過多,要就是補充水分,逐次喝不要一次猛灌,另可酌量食用香蕉、西瓜等高鉀食物。她也提及,天氣炎熱,民眾愛吃冰品、喝手搖飲、運動飲料等,但糖分多半過多,反而造成發胖,建議以飲水為主。

熱傷害所致水分流失過多,要就是補充水分,逐次喝不要一次猛灌。photoAC by ritomaru

熱傷害所致水分流失過多,要就是補充水分,逐次喝不要一次猛灌。photoAC by ritomaru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