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跨域、線上、國際化,教育部長鄭英耀描繪未來大學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4-07-31

瀏覽數 5,050+

鄭英耀強調,教育資源主要還是要投注在本地學生身上。張智傑攝
鄭英耀強調,教育資源主要還是要投注在本地學生身上。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8月號雜誌 10%綠電撐得起台灣矽谷?

在校長任內,鄭英耀為中山大學爭取到學士後醫學系、半導體學院、國際金融學院等。如今,他帶著大學治理和地方行政經驗,擘畫「國際級未來人才」藍圖。 

教育部長鄭英耀上任以來,一直很忙。 

以這半個月的公務行程為例:7月中,立法院議會期剛結束,接著連兩天,是全國教育局局長會議。之後也未停下腳步,準備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前往巴黎奧運會場,為中華健兒加油。 

在他出發前往巴黎前,《遠見》團隊終於有機會進行訪談。當記者問鄭英耀上任這兩個月的心得,他不假思索地說,文官忙得像陀螺,他常叮囑教育部同仁記得休息,「他們沒有心理調適假,所以要對他們好一點,」鄭英耀將教育現場的關懷同理,熟稔地用在教育部人員管理。 

從校長變部長,雖然職稱只差了一字,但鄭英耀坦言,擔任教育部長後,他仍在適應部會組織文化,「要常提醒自己,言行要更優雅!」他笑著說。 

 「不是來當官,是來做事的」 

以往,大家習慣稱呼部長的住處為「官邸」,鄭英耀卻認為,應該稱為宿舍,「因為我不是來當官的,只是來做事!」即使在外人看來,鄭英耀升官了,但他骨子裡仍是個充滿熱忱、理想的教育學者。對他而言,教育就像搭建一個平台,讓所有年輕學子能在其中築夢踏實。 

鄭英耀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期間多有建樹,從2016年上任到今年5月,在學術研究成果和補助經費爭取表現搶眼,中山大學堪稱是不斷躍升的南部閃耀之星。 

這八年間,鄭英耀在教育部嚴謹管制醫學系的前提下,成功爭取設立學士後醫學系;在重點領域學院部分,還成立全台只有六所的半導體學院,以及國際金融研究學院;甚至讓中山在第一階段,就率先成為全國僅有四所的雙語計畫重點培育學校。 

在擔任中山大學校長之前,鄭英耀曾兩度擔任高雄市教育局長,具備地方行政經驗,本身也是師培體系出身,因此他對中小學教育並不陌生。連教育部前部長潘文忠都曾提到,鄭英耀在教育界「資歷完整」,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從地方教育局長到中山大學院長、學務長、校長,在各層級的服務經驗豐富。 

今年4月初,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左)宣布新內閣名單,由鄭英耀(右)出任教育部長。

今年4月初,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左)宣布新內閣名單,由鄭英耀(右)出任教育部長。

AI時代,人文與科技融合 

隨著AI時代到來,資通訊相關科系熱門度逐年攀升,對於人文社科領域是否會隨之沒落?鄭英耀卻樂觀以待,「AI發展和人文社科的重要性並不衝突,」他以Nokia經典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說明,若AI的發展缺少人性理解和社會倫理,將會是一場災難。因此,教育部在2023到2027年的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也將「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列入六大關鍵能力。 

另外,鄭英耀也觀察到,在政策鼓勵和學校推動雙管齊下,各校已開設許多跨領域課程,文理科系的分界,不像從前那樣涇渭分明。許多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也會使用AI工具,甚至選修AI學程等理工專業。 

會員免費參加 | 用一小時,一起來聽《造山者》導演說半導體傳奇怎麼來的?

鄭英耀認為,AI科技發展和人文科系並不是抽離的,AI工具會成為所有學生的助手,幫助他學習專業並發展興趣,「會抽離的,是像我這種四年級的LKK(指中高齡者)啦!」鄭英耀巧妙地使用網路語彙。 

擴大教育,吸引國際人才 

在目前的少子化時代,各大學為了招生,總是費勁心思。但鄭英耀認為,不要只看到每年12、13萬的高三考生,「要放眼看30歲以上那上千萬的工作人口啊,」他建議,大學開通線上課程,並將模組課程或學程開放給社會上的工作人士,讓教育不再局限於20多歲,而是成年人隨時可重返大學修課。 

除了開放更多年齡層來上課,鄭英耀也認為,應該破除大學就是念四年、研究所就是念兩年的框架,讓學生只要修滿一定的學分數,即可獲得學位證書。如此一來,不僅可以緩解大學的招生壓力,更讓大學資源可以成為產業和個人生涯的支持,補足變化快速世代中的進修需求。 

鄭英耀更致力吸引國際人才加入校園。他強調,教育資源主要仍投注在本地學生身上,「整體環境提升,外國老師和學生自然願意來台灣,」當大學校園國際化程度愈高,愈有機會產生交流互動,提升台灣學生的外語能力和國際視野,在產業全球布局的時代,培育國際級的未來人才。  

實質合作,增加交換交流 

不只吸引外國人才到台灣,鄭英耀也表示,與國外學校簽約合作,是增進大學能量的方式之一。他以建築設計的「借景」概念為比喻,打開窗戶,讓戶外景象成為室內景色的一部分,既擴大室內空間感,也增進建築和周邊環境的融合。 

鄭英耀分享以前在中山大學的經驗,他將位在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想成是「西子灣校區」,而國外還有好多校區,像是日本京都校區、新加坡校區、比利時根特校區等。 

不僅是紙本型式的簽約合作,鄭英耀更期待大學和外國姐妹校「實質合作」,教師和學生的交換交流,甚或是遠距線上課程,同步討論互動,「只要攪動大學環境,就會產生更多可能!」鄭英耀說。 

這,就是這位新科教育部長眼中「未來大學」的圖像,也是他心目中台灣高教的無限可能。 

講起未來大學,鄭英耀欲罷不能,雙眼炯炯有神,閃爍著光芒,一副迫不及待推動台灣高教前進的熱血模樣。 

除擘劃未來願景,鄭英耀也看見:教育乃長遠之計,在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同時,課綱架構卻不能說變就變。因此,他上任後率先承諾:不會出現118課綱。鄭英耀認為,要在整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補充最新的學習內容。 

對鄭英耀而言,讓所有學生都在台灣的教育場域中適性發展、實現自我,就是教育部長最重要的責任。同時,他更期待能培育更多國際級人才,航向充滿變動的未來。 

即使工作地點改變,從西子灣換到中山南路,不過,數十年來對教育的熱忱,仍深深刻在鄭英耀心裡,已經跟著他來到教育部落地生根,準備抽芽成長。  

鄭英耀 
出生:1955年  
現職:教育部部長  
經歷:中山大學校長、高雄市教育局局長  
事蹟:為中山大學爭取設立學士後醫學系、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國際金融研究學院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